海归回国三年后的一些感想2
科研环境
海归大学,还是希望在科研上能有所作为的。从科研硬件上将,国内确实发展很快,我在北大和别的大学看到不少实验室硬件真是让国外一般教授看着绝对眼红,但这更多是有实力和势力或背景的“大老板”的场景,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平民教工还是得老老实实自己建实验室。一来北大,就被反复告知,北大不是给你一个实体的科研物质条件的,而是给你一个广阔的科研平台,你的利用这个平台为自己科研开辟空间。其实这句话对大多数海归人员都适用。国内优秀人才真多啊。我常常和很多同事交流,不论他们是不是我们系的,都感受到大家对待科研的热情和严谨,而且他们科研的出发点都是面向国际前沿的。而且不仅很多年轻教员干劲十足,学生也非常努力。我一个生科院朋友就对我说,他们实验室是24小时有人的,而且不是他强迫学生工作。每每看到这样的同事和优秀的学生,我就觉得中国科研的希望是实实在在的,如果给予更合理的制度,赶超世界一流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实现。
科研中的人际关系是所有人不可回避的,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海归人员关心的。我个人其实非常不善于搞人际关系,回国前也总担心这一点。的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金字塔里的人也很多要名要利。首先,如果说是同事之间,这个和你去哪个学校,哪个院所非常有特殊性。就我在的系,大部分同事都是近些年陆续从海外或外面招进来的,研究方向差别比较大,又相对年轻,彼此总的讲相处非常不错,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我也听到外校人员抱怨过他们那边复杂的关系,派别林立还一定要你选边站。这种事情如果回来前实地考察一下就可能发现蛛丝马脚。如果不幸去了那种地方,绝对科研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放大到校外层面,关系也很重要。最俗的说法,你的grant申请往往落到某些同行手里,如果关系不好,难免受到牵连。有的会拉关系的人,回国后很快就把国内本专业“大佬”们拜一圈,我虽然没这么干,但觉得这也不乏是个熟悉国内本行科研的路子,至少你刚回来钱还没到位前也有时间。
科研里的人际关系里有很多黑暗面,这个在饶毅施一公等的博客和Science文章里更尖锐地指出了。其实没有那么多坏人,我们国内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科研评审制度起了逼良为娼的角色。文章、经费、项目是现在评审的主要依据,而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的大佬和政府官员手里。除了人际关系,科研诚信是严重威胁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毒瘤。在官本位的大背景下,政绩是领导最关心的,出了任何丑闻或者事故,掩饰或化小往往是本能的第一反映。结果科研造假的风险非常小。但这些,随着舆论监督的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来会得到改善。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