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从伯克的崇高理论看艾米莉的写作特色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小说无论是结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和艾米莉的性格,还是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梦幻的运用、象征主义、哥特传统,都成为了东西方学者钻研的对象。本文以伯克的崇高理论来研究《呼啸山庄》。
"崇高"的观念早在古希腊就产生了。古罗马文论学家朗吉弩斯认为崇高就是那些巨大的、恢弘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以及人的心灵对这些不同寻常的事物的热烈追求和永恒惊叹。(李伟昉,2005:113)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英国,伯克进一步对崇高作了深入系统、别开生面的探讨和研究。伯克认为:"凡是能以某种方式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朱光潜,1984:237)对伯克而言,"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朱光潜,1984:242)本文用伯克的理论分析艾米莉在主题选择、环境氛围、怪诞与梦境、人物行为及情节构造方面的崇高特点。
一、主题选择的崇高特点
《呼啸山庄》的主题涉及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父亲恩肖先生"捡"回来的孩子,家里人除了凯瑟琳,其他的人都恨他,疏远他。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彼此相爱,但他们逃不了世俗的偏见,凯瑟琳最终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绅士林顿。失去凯瑟琳让希斯克利夫痛心不已,他背井离乡多年,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能力,然后回到呼啸山庄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他把凯瑟琳的弟弟亨德莱所有的财产掠到自己名下,还多次去见凯瑟琳,从精神上折磨凯瑟琳,凯瑟琳在身心疲惫、万分绝望的情况下得病而死。凯瑟琳去世之后,希斯克利夫统治着呼啸山庄,使亨德莱的儿子哈里顿永远陷于愚昧和黑暗中,把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彻底毁了。凯瑟琳的丈夫林顿死后,他以自己快死的亲生儿子小林顿作诱饵,骗取了小凯瑟琳的同情,并以欺骗手段让他们成了亲,以此攫取了画眉山庄的继承权。他在肉体和精神上折磨哈里顿、小凯瑟琳甚至小林顿,直到他为了追求与凯瑟琳的超人世的爱而自绝于人世。
由此可见,《呼啸山庄》的主题--复仇、争夺继承权、失败的爱情,这些注定了悲剧和死亡的结局,让人害怕。正如伯克所说:"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这些主题也达到了崇高的特点。(蒲若茜,2002:49)
二、环境氛围的崇高特点
伯克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感性性质能引起恐怖感的"崇高"。在文中也有所体现。
第一,体积无限巨大引起的崇高,例如无边无际的沙漠、一望无垠的天空、浩瀚深邃的大海等。故事在这样一片与世隔绝的荒原中发生,人们看到的是隔着荒原的两户人家,呼啸山庄高高地托起了一个和雷电风雨相呼应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最大的乐趣就是两人一清早一块儿就奔到荒原上去玩。那没有任何约束的荒原是崇高的。
第二,伯克认为:"单靠声音的力量使想象力变得惊恐与混乱,精神处于犹豫与慌乱中,连最有修养的人也难免失去自我克制。"(伯克,1990:94)希斯克利夫出走的那天,"千军万马般的狂风暴雨降落到山庄上来了--只听得又是风吼,又是雷轰,接着一声巨响,宅子一角的一株大树倒下来了"。希斯克利夫死前的那个晚上,下着"倾盆大雨",他把门上了锁,不让任何人进去,独自在房间里"喃喃自语"。这些声响氛围的不祥的预兆的铺垫。
第三,朦胧、晦暗、模糊不清的形象较之明朗清晰的形象更容易激发"崇高感",因为它们具有更大力量来唤起人的想象。黑暗比光亮更能产生崇高的观念。(伯克,1990:90)黑夜比白天更显得崇高与庄严。就颜色而言,崇高的对象偏重暗淡或深色的,如黑色、褐色、深紫色等。凯瑟琳在精神错乱时不顾纳莉的阻拦,推开了窗子,那时"天上没有月亮,地面上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的黑暗里,远远近近,没有哪家窗子里透露出一点灯火来……"。(艾米莉·勃朗特,2001:222)在她落葬的那天晚上,希斯克利夫来到了教堂坟地,在"刮着冬天的阴风,四周一片凄凉"的坟地拼命地掘墓。凯瑟琳、亨德莱及希斯克利夫等都是在"晚上"去世,时间与颜色背景都符合崇高感的特征,环境氛围体现了崇高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