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文写作指导:思想传记:一种可贵的尝试

来源: 2017-10-06 16:49

 在我心目中,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唯一能够和王国维并肩而立的美学家,并且就其学术成就而言还要超过王国维。但长期以来,我都以一种远距离的眼光来观看这颗耀眼的学术明星,尽管对他所发出的光辉常有震撼之感,却无缘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对其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博大渊深的学术背景做一番探险。近读王攸欣教授《朱光潜传》一书,获得了一种全身心被卷入一位深邃的思想家的灵魂及其时代氛围之中的少有的体验,一连数日,心情无法平静。《朱光潜传》的作者王攸欣君是武汉大学中文系陆耀东先生的弟子,专攻中国现代文学。想当年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本人忝列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审阅过他的博士论文《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该书被纳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时为之作序。这篇博士论文最打动我的地方,一是作者对于学术思想脉络的罕见的分析和解剖能力,他能够从细微处、小到一个外文词的翻译,而敏锐地见出作者思想深处的某种未曾解开的心结,并延伸到作者的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移步换形的内在机制;二是作者对近代以来中西学术态势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国人在西学东渐中所处的文化困境的深刻洞见。不过,当时作者还没有机会表现他对中西文学艺术的卓越的鉴赏力和对研究对象的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体察,反而在理论上陷入某种对生物主义的崇拜,似乎觉得对一个人的思想的理解只有归结到他的生理机制才算研究到位,这也是我对他的论文主要的批评意见。
  然而,时隔十五年,王攸欣君心无旁骛地沉潜于自身的术业,其功力与识见又早已今非昔比。他目前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朱光潜传》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说明作者在思想家评传的这个主题上开拓了自己独特的路子。据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最初向他约稿的丁宁女士曾特别嘱咐他不要写成一本"评传--理论性的著作",而要着重于传主的人生历程和生活场景的复原,所以拟定的题目叫做《朱光潜传》。我推测丁女士的意思,是想避免把书写成一本难读的学术专著,而要写成一本历史人物的传记,以符合"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的体例。然而,像朱光潜这样一位具有深邃哲学思想的大学者,即使是他的"传记",也应当与一般历史人物传记有所不同。一般历史人物传记只须把传主生平所做的事业、所达到的成就客观摆出来就够了,所要求的是细致的实证调查和资料的全面掌握,以及对他何以能够做出这种成就的合理的解释,如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个人的性情、天赋和才干等等。但一位哲学家的传记却不可能以这种要求为满足,而必须深入到传主思想的内部,必须与传主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对话,否则不过是貌合而神离。只有自身具有充分的哲学素养的人才能为一位哲学家写传记,因此一本好的哲学家传记不可避免地会写成"评传",这种评传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是必然的。当然,大众感兴趣的只是诸如康德的终身未娶,早上几点钟起床,下午如何散步之类的轶闻趣事,但康德之所以闻名于世,决不是由于这些"事迹",而是由于他头脑中所掀起的风暴。所以,王攸欣的这本《朱光潜传》,在我看来正好写成了一部地地道道的"思想评传"。对此我丝毫也不感到奇怪,因为攸欣的理论功力我早已经领教过了。但是,让我真正感到惊奇的是,本书的确又不单纯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细腻、充分体现了传主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美学佳话。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它要求作者在逻辑思维和文学艺术的感受力两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因为这也正是传主朱光潜在现代中国美学界无人能及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除了深刻的理论性和准确细致的审美眼光之外,本书另一个着力点是对时代氛围的生动的重建。一般而言,写历史也好,写人物传记也好,都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场景有设身处地的体验,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对象的客观面貌。但过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何能够令人信服地还原当时的情境,这是一个让现代解释学倍感困惑的大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正是向作者发出的呼吁,即要求他在充分掌握第一手、也包括第二、第三手材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基于人类共同性之上的体验能力,运用自己的全部教养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去与过去的时代展开一种双向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tzung)。在这方面,王攸欣做得相当成功。他一方面广泛阅读了朱光潜本人的全部著作、文章(包括轶文)、文稿、书信、笔记、诗词法书、档案,搜罗了与朱光潜有过交往的人的回忆、谈论朱光潜或涉及到朱光潜的日记或书信,哪怕是只言片语,以及朱光潜的友人(都是现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如徐中舒、高觉敷、方东美、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吴宓、胡适、周作人、沈从文……,这个量级的人物在作者"自序"中就列了近四十位)的著作和文集,凡是能够透漏出朱光潜生平某个时期活动和思想的蛛丝马迹的文字,以及能够说明朱光潜当时的思想背景和活动环境的材料,他几乎尽收眼底。他还走访过朱光潜曾经驻留过的地方,感受到当年朱光潜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果不算他以前做博士论文和写《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所下的工夫,从2005年接受约稿到2010年完成,他投入了五年多的时间,以至于写出来时,原出版社早已停止这套丛书的出版了(后来重新申报项目,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自叙,"自己觉得已经比较透彻地理解了朱光潜的学术和人格,他每一步人生抉择,每一次学术转向的个人处境、学术话语和意识形态背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联,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写出一个真实生动的美学家朱光潜来?他说:"例如要不要为了场景、性格的生动,移用、虚构对话和细节的问题。我的基本原则自然是力求真实,但是真实是有不同层面的,即使有非常充分的史料,要复原某些对话场景,仍然需要细节的虚构,庄严如正史,人物生动传神的《史记》,取材措辞谨严的《三国志》等,也不无细节、对话的移用、虚构。写传记实际上不止是写传主,也应通过传主写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甚至某个特殊环境或场所的氛围、特点,而这些是作为理论家的朱光潜自己的文本很少提供的,因此颇需借助他的朋友或同时代人的叙述。经过反复权衡,在不背离我对人物个性、精神的理解,也不影响准确理解书中其他人物的情况下,笔者偶尔采用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和对话--其中大多数是有文本根据的--希望由此能够为我枯涩的笔墨,增添一点点活力。"想要恢复《史记》、《三国志》的叙事方式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创意,但在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颇不容易:一是今天的史料来源和搜集方式不是古代所能相比的;二是他所面临的对象不是一般历史人物,而是思想家,移用和虚构作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补充即使出现问题也影响不大,但用于精神事件和思想进程则牵涉到对人物思想的根本性的理解,弄不好就可能完全误解了传主的精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神。不是对传主的精神发展脉络有切实的掌握和理解,一般人是不敢用这种方法写思想者评传的,所以,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应该说,王攸欣的尝试是相当成功的。他模拟朱光潜的口气讲出来的话,以及想象当时情境所写的对话,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相信那差不多的确就是朱光潜和当时的对话者口里说出来的。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在时代氛围中把握了朱光潜内在思想的真正线索,并且具有将自己体验到的场景生动转述出来的非凡的能力。例如他谈到朱光潜在桐城中学与他的业师潘季野先生的一番对话,季野先生举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来说明苏轼诗的豁达诙谐,后面四句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