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谈新世纪十年中国先锋诗歌写作的几种倾向
一、前 言
法国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在著名的"论先锋派"演说中不无幽默地说道:"我打开《拉鲁斯词典》,查了'先锋'这个词。我看到的'先锋'是指'一只武装力量--陆军、海军、或者空军--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只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1]他倾向于用"反对"、"决裂"这样的词来给先锋派下定义。他说:"当大部分作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自以为他们是适合时代的时候,反叛作家已经意识到要反对时代了。"[1]因此,论及先锋诗人,他们应该是整个诗歌队伍中的先头部队。他们或者不服从业已僵化的诗歌审美,或者不满于当下现实的压抑沉闷,用自己智性的诗行和笔触打破陈腐守旧的诗歌传统,引领着诗歌潮流的变化,为后来者开辟出崭新的诗歌天地。先锋诗人用自身的行动探索着诗歌的奥秘,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材质等方面着手,或引种西方诗歌、或回溯本土经典、或移植横向艺术,不断扩充和延伸着诗歌的可能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打破当下诗歌常规,进行诗歌写作的诗人就是先锋诗人。"先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引领大部队前进的先头兵。漫无目的进行的"创新",为了"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的先锋诗歌写作,为了引起"轰动效应"而进行的先锋诗歌尝试,甚至为了挤进诗歌史,占领一片"山头"而进行的先锋诗歌创作,都不是真正的"先锋",只是"伪先锋",那些诗歌也同样不具有任何"先锋性"。真正的先锋诗人,应当是诗歌祭坛上的献身者,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间带来"天火",照亮诗歌的前进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的写作环境和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当下诗歌写作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世纪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以往无法比拟的成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面对迎面而来的市场、商业、物质浪潮,诗人、诗歌写作显得手足无措。"文学的领地早已被物质的铁条分割完毕。用今天最流行的说话就是,文学就是新闻,文学就是市场,文学就是金钱和一次成功的拍卖,这样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在一时间泛滥成灾"[2]
。另一方面,网络作为诗歌传播媒介的介入,刺激着诗歌敏感的神经。这十年来,诗歌写作经历了bbs的出现,大量诗歌论坛的涌现,综合诗歌网站的诞生,网站专栏的登场,以及个人化博客写作的流行,加之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参与性、平等性,对当下诗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之下,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界出现了几种诗歌写作倾向,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系列诗歌事件和诗歌现象的分析,去发现这十年间引领中国诗歌发展的先锋诗人,去探知中国先锋诗歌的走向。
二、底层写作倾向
1. 底层诗歌的产生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却逐渐扩大。中西部许多农民走出农村,前往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用市场经济冠冕堂皇的话说,这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而他们却有一个孱弱的名字"农民工",他们身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太多话语权,在许多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在这种情形下,深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以及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诗歌写作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呐喊,写出自己的心声,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和非正义。对现实生活中的贫穷和苦难,或表现出深恶痛绝的反感之情,或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企图以人道主义精神唤醒整个社会以及当权者对于"底层"的关注。
2.底层诗歌写作
底层诗歌的写作出现与新世纪初十年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出现之初,它在两个方面具有先锋性: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处在社会"底层"被压抑和奴役的大众挣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底层诗歌写作者在诗歌中注入了更多底层打工者的生命历程以及审美经验,打破了1980年代以来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子写作和"纯文学"的观念,拓展了现代诗歌的宽度。审视这十年底层诗歌的发展,便是其不断壮大的过程,底层诗歌的的确确抢夺到了部分话语权,但其诗歌自身的诸多问题却在不断消弭其先锋性。首先,关于底层诗歌的创作主体,文艺批评家蒋述卓谈到:"底层意识是一个形象的概括,如果按照写作者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不是社会底层至少可以说是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者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另一类则是本身就处于底层的写作者……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
[3]56
底层诗歌的写作者也就有两类:居于社会中层的诗歌写作者和居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者。观察这十年的诗歌史,不难发现在这十年中,几乎所有诗歌选本、报刊媒体、诗歌奖项以及诗歌批评都越来越关注底层诗歌,这使其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势,许多居于社会中层的知识分子便顺其自然地加入了底层诗歌这一洪流中。虽不能全然断言二者是因果关系,但亦不能否认在这些底层诗歌之中,有许多应时、应景之作,他们对于底层打工者生活的真实现状以及切身利益不甚了解,他们只是这一诗歌潮流的跟风者、尾随者。其次,关于底层诗歌的视野与意义。当前的底层诗歌着重描述底层人物的现实生存境遇,着重描写底层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愫以及出于人性的厌恶、反感之情,但对于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等、苦难和贫穷仅仅予以了道德上的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思造成底层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这导致了对'底层'的'历史性'的淡漠,实际上也抽空了'底层诗歌写作'最尖锐的力量,那就是意识形态"[4],这样一来也就丢失了底层诗歌的积极意义。在一个全球化、资本化盛行的年代里,底层诗歌写作者应当重复确认自身的审美经验和主体意识,坚持自身阶级立场用以激活社会批判的力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有效的介入,这一点在新世纪初,在仍处于"中国特色主义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
3. 打工诗歌
打工诗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追溯其历史,它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新世纪十年诗歌史里,打工诗歌是"炙手可热"的事物之一。作为一个诗潮,打工诗歌早就不具有先锋性了,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打工诗歌创作者之一的郑晓琼,非但受到民间青睐亦受到官方青睐,其诗歌写作确有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具有一切先锋诗人应具有的创新精神。艾略特曾经这样评述过象征派鼻祖波德莱尔:"他的确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由于他在本质上又是第一个反浪漫派的诗人,他只能像其他诗人一样利用已经存在的材料"[5]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