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让传统文化点亮高考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关注现实生活,崇尚使用价值,强调社会和谐。语文教学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有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全和学习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生从历史的隧道、诗词的意境、文学的天空中诠释着传统文化的主题。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引导熏陶。
一、打开历史隧道
打开激情张扬的历史隧道,深入探访厚重的历史之源。让青春的心怀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把典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材料,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让作文拥有深邃的思想内涵。例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的题旨。再如2004年安徽考生的一篇《择善而从》,标题就用孔子的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打开历史隧道,利用三则历史故事来演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它们分别是"项羽之死""马谡之死""桓公之死"。文章运用这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说明项羽、马谡、桓公均是"固执己见"之人,因不善听取别人意见而走向末路,从反面来论证"择善而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2004年重庆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选取嵇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又如2003年某考生作文《如果死去的是我》文章开始"又一次地躺在床上看《三国演义》,这样很好,我可以让自己也融入金戈铁马,让自己的思绪飞到那我早已向往的年代。"就进入历史隧道,然后作者充分运用熟知的历史故事,假借赵云之口,写出了刘备感情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结果酿成了大祸。全文紧扣话题,运用较为新颖的角度,反思历史,讽寓现实,其构思难能可贵。类似的佳作还有写苏轼的《苏轼的赤壁》,写嵇康的《心在刀刃上选择》,写西施的《选择牢笼》,写屈原的《吊屈原赋》等。
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上学过的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也都是很好的写作之源。打破古今隧道,让时间和空间为我所用。
二、走进诗词意境
走进和谐统一的诗词意境,领悟含蓄丰富的美丽人生。让诗词的高度凝练和韵律之美端着一杯浓郁的人生美酒,乘着真挚强烈的情感和丰富奇丽的想象,去探索生命价值,用艺术的心灵之语,来使文章意蕴深厚。让我们共同赏析2002年四川考生的一篇《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进诗词意境。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