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没有理论的散文写作能走多远
【编存按】中国散文理论的研究发展到今天,除了可以作为学生作文课的不着边际的枯燥的说教外,已经是如一潭死水般昏昏欲睡而等着慢性自杀了,不仅像样的理论研究者后继乏人,更缺少一针见血的有力批评。许多理论家缺少创作实践,很多创作者缺少理论沉思,理论和实践不再是相得益彰搬得让人进步,而是让人空茫。更为可悲的是,许多貌似学院派的理论家在有限的想象力中霸占着可怜的话语权,在各种座谈会上一派胡言;许多写作者盲目地膜拜个别自封的"批评大师",沉侵在散文一片繁荣的黄金梦幻里投机钻营,杜撰着评审职称、升官发财的献媚、拙劣之文。
中国当下散文创作"十分繁荣",甚至有人说中国当下的文学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发现精品仍然乏困。不仅读者不满意,创作者也不满意,原因何在?为此中国文坛主编王彬先生约请了部分中青年散文作家与理论批评家在鲁迅文学院,于近日就散文创作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与会者认为当下散文创作的根本问题是理论的缺失,没有理论支持,散文创作必然失去方向和没有后劲。在当下这样一个商业时代,散文作家要保持定力,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与文化素质,要厘清大众散文与文学散文,进而提升文学散文的品质,使其向经典化靠拢是多么难,又是多么迫切。《散文世界》杂志社为了让类似的讨论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争鸣,特将此次讨论纪要选择性的发表,希望广大读者参与争鸣。这仅仅是开始,在散文创作与发展的路上,希望我们的每一步脚印都与您的生命息息相关。
王彬(鲁迅文学院研究员):
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是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梳理、需要解决?依我看,现在散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众散文。这个对象是很庞杂的。再一类是文学散文。说散文繁荣,原因之一我认为与数量多有关。博客文章多、网络文章多,报刊之类的散文也比较多。 现在的问题是,大众散文不够文学,它没有多少文学含量;作家的散文不够经典,数量虽然很多,但是要作为经典流传于世,大概很难。 还有就是散文需要革新。对几年前开始的新散文现象,也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认为不好的,说得比较刻薄,就是把它拉长,拉到几十万字,然后架空,然后是注水;再有就是把别的文体,诗歌、小说文体引入散文,这是反对的声音。坚持的声音认为散文应该革新,过去的太传统,理由之一,就是认为过去的散文是体制类散文,不说真话,为政治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建设新散文的理由。我个人看法是,散文现在能不能革新,能不能成功,咱们单说。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散文没有理论,这是非常可怕的,理论建设不够。现在那些散文理论家,提出多少散文真正创作的理论来,也很难说。
中国古代的散文都是有理论作支持的,比如唐宋八大家,是有理论的;比如明清的小品、也是有理论;再比如五四以后的散文,把国外的散文理论引到中国,加上中国的小品理论,是有理论深度的。解放以后也是有理论的,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理论非常单纯,但是非常管用。 改革开放以后,没有更多的理论建设,这是根本的问题。要使中国的散文健康发展,使得大众的散文有文学性,作家的散文变成经典,还是要从理论的角度来突破,有什么样的理论才会有什么样的散文作品。所以考虑中国当下散文创作的时候要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问题就是缺建设、缺基础、缺理论。
际培(鲁迅文学院教师):
我有两个感受,关于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还有散文的理论问题这两点我挺有感触的。散文的文学性我觉得比较弱,我感觉目前的散文大都陷入一种平铺直叙,它需要有一种精神含量。好的散文在精神的独创性上,在情节的优美性上,以及给读者的震撼力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关于散文的理论问题,在谈散文理论问题前,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先界定什么叫散文,散文到底是什么?目前散文陷入一种"全民皆散"的状况,谁都可以写散文,我们理想中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了一定的限定之后,再去谈理论,是否更好些?
王冰(鲁迅文学院教师):
这就提到了边界问题,西方的四分法是除了小说、戏剧、诗歌,其他都是散文。这样的划分是不是可靠,有待讨论。
王彬:
文学的与非文学的散文如果做一个区别,其实很简单。前者是能指自述,后者是所指自述,通俗讲,就是文学自述与非文学自述的区别。我们现在说的散文实际上是指文学散文。特指抒情的,记述的散文,也称之为美文,潜移默化中我们都是在用美文这个定义,当然这个定义准不准,也是可以讨论的。中国的传统是大散文观,只要不是小说、戏剧和诗歌,都叫散文,这属于大散文。我刚才说大众散文需要提高文学性,原因就在这里,很多人写作属于大散文范畴,想什么就写什么,处于宣泄与自娱阶段。对于非业内人士,只要写出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达到什么高度,这也无可厚非,当然,如果有文学性更好。而散文作家的作品一定要有文学性,虽然大多是有文学性的,但是,对散文作家来说,只有文学性还不够,思想还要深邃、丰盈,否则就很难流传。
藏策(理论批评家,天津人民出版社编审):
西方的文体学上的意义上的大散文是有理论的,它把一切叙述性的散文都归结于大散文。这个跟咱们的概念是对接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实际上就是散文,这种散文他们当时的文体叫小品文。我们今天叫文学散文也好,叫美文也好,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概念,这个东西实际上是综合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东西,又加上了西方随笔的那一类东西,总而言之,散文作为一个基本上的文体就形成了,形成一个经典的东西。这个东西,到了当代,根脉给断了,就是到了杨朔、刘白羽这里,就是所谓的文学一旦成为政治宣传以后就给变了,变成了俗套。散文跟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用叙事类似的东西,散文用那个东西不好弄,散文应是反俗套,它可以通过反俗套来表现。杨朔、刘白羽的创作手法到今天余秋雨,还是这个东西,把《长江三日》变成了《文化苦旅》,把《海浪花》变成了《晋商》,实际基因没有变。中国散文最大的问题是根脉完了,里边的生存结构完了,但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里面的生存结构已经被偷天换日。
那么今天我感觉,就是说比如这个散文里头的东西,一个高级的散文里头反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今天的作家里面,不管是开门见山也好,说了半天,最后意思实际是直白,很少会用这个深层结构里面反讽的东西。像周作人的散文里头的深层结构我是分析过的,怎么过来,然后中间还有一个摇曳,慢慢化成一片,实际上不是一个,鲁迅也是这样,他们里面都有一个深层结构,都有一个带有散文的东西,他是靠那个东西,而不是靠言词而弄得多花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