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把握写景状物散文情感脉搏八法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个重要的散文类别,对于情感的把握,既是散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脉搏呢?本文试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为例,谈谈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
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写景状物散文也不例外,它们也往往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和作家主观的印记。所以,我们在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时,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性格、气质以及文学主张等有所了解。这一方面可以消除时代隔阂: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这三篇文章,都创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知识分子也深受其苦,他们中很多人或是陷入了迷茫彷徨,或是疲于奔命,或是奋起反抗。朱自清就因此钻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里;郁达夫则是千里辗转、颠沛流离;陆蠡则以笔作"投枪"泄愤。尤其是郁达夫,正是那样的时代使他饱尝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之苦,饱受人生之烦愁与哀痛,才会在清、静的故都之秋中读出了悲凉。而且这种"悲凉"已不单单是赏景时的心态,更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当然,在品味这一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从文本自身出发去体味感情,不宜作过多政治化倾向的解读。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文如其人"主张的运用:如朱自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他在《荷塘月色》中所表现的情感特点就是淡淡的忧愁伴随着淡淡的喜悦的:因处忧愁而向往喜悦,但喜悦又受忧愁的牵掣。这既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也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体现。所以他的忧愁和喜悦都是"淡淡的"。至于郁达夫,他在三十年代提倡静的文学,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以《故都的秋》为代表的作品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他所选取的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清"、"静"、"悲凉"的景物,既是这些景物本身固有的特点,也和他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以及他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密不可分。郁达夫有着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委婉深沉。由此看来,对于作者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负面"情感的理解,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
二、分析写景
有人说,高明的散文家都是丹青高手。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对写景状物散文尤其适用。在优秀的写景状物散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总能实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作者笔下之景,既是客观之物,又是主观之品,"我"的份量是很重的。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说明作者是想摆脱忧郁而欣然前往荷塘的,为全文定下了忧愁与喜悦交错相伴的抒情基调。所以尽管朱自清笔下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但他又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景是为情而设的。故都之秋,也一方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另一方面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文中飘零的槐叶和哀鸣的秋虫都是郁达夫孤独、落寞心境的反映。而《囚绿记》中那位被幽囚的"绿友"之"固执"反抗,正是作者隐藏心底的呐喊。作者从一株青藤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慨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