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高中生材料作文写作心理浅析
高考作文在不断进行改革,十年来的高考作文,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也有一以贯之、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就是无论是给你一段寓言故事,还是欣赏一幅漫画,或是给你一段指导语,亦或是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都离不开对材料的审析,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的还是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尤其是近两年高考命题中"新材料作文"出现,要求我们更要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角度探讨一下高中生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面对材料作文时,高中生在写作中的心理表现。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
(一)"没有内容可写",产生困惑心理
面对作文材料,"望题兴叹",无话可说。这是大多数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作文练习的困惑心理。这种心理障碍吞食着学生完成作文的信心,毁灭着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孜孜以求的意志,它将导致学生在写作观念与实践上全面走向困惑的可悲境地。因此,我们对学生审题中发出的这种呼吁,要认真进行心理的分析与引导。
(二)"不知从何下笔",产生迷惘心理
学生面对作文材料,往往举棋不定,不知从何下笔,陷入一种迷惘的心理状态中。表现一,材料是单项型的,难度小,内容多,不知写什么好。如:关于逆境成才的材料,学生觉得要写的事例很多,一言难尽,到底写谁呢?写什么事呢?他们往往犹豫不决,一时难以下笔;表现二,材料是多项型的,材料本身给学生多种信息干扰,使学生瞬息难辨主次。如2007全国卷I作文题《摔了一跤》:
作文要求:看图作文。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摔了一跤"。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究竟是以谁为主来写,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时理不清头绪,说话的由头及触发点很多,学生不知从哪一点入手,因而产生心理迷惘。表现三,命题是多见型的,如《运动场上的见闻》,学生不知参加过多少次运动会,目睹过多少运动的项目,但是一提起笔来,却什么也写不出来,原因就是学生对这些"屡见"而认为"不鲜"的材料熟视无睹,不能调整这众多纷乱的信息,进行集中思维,因此确定不了写作点,坠入了迷惘的烟海之中。
审题的困惑心理、迷惘心理,常常会阻碍、迷乱学生审题的目光。如果我们了解和把握了这些心理规律后,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防止这些心理因素作祟,就会打破审题时难于下笔的僵局,就会引发出写作的灵感。
二、行文时的心理障碍
(一)结构模式化--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
材料审定后学生在作文结构上往往难以突破,尤其是回忆性的文章,差不多千篇一律地有统一的结构,如写《童年的一幕》,开头,写自己步入青少年时期可忘不了童年生活,由此引起回忆;第二段,回忆童年中发生的一件事;第三段是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形成了一种结构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材料通用化--懒于思索的惰性心理
学生作文的材料,常常是老一套。如写《寒假记事》,今年写的是除夕的团圆饭,明年写的还是除夕的团圆饭。再换上几个题目,同样还以此为题材,真可谓"一材多用"。当然"一材多用"能变换角度也是可以的。但有些同学却不能根据新的命题,选择入题的角度,面对新的命题,情不自禁地想到过去作文的材料,充当一名材料搬运工,使材料无丝毫新鲜感,当然也说不上时代感了。
结构模式化、材料通用化,来源于思想认知的贫乏。从心理角度探讨,学生思维方式的呆板却是导致上面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研究学生行文时的心理状态及思维方式,确是我们提高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成文修改时的心理障碍
(一)"不愿改"的怠惰心理
学生认为写完了就大功告成,一交了之。缺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视,存在一种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
(二)"不知何处须改"的茫然心理
文章写成后,虽然有修改的愿望,但不知何处须改,觉得字字句句无修改之处,存在一种茫然的心理。
以上两种心理障碍,使许多学生从根本上取消了写作训练中"修改"这一重要环节。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学生"落笔成文",连草稿也不想打,他们认为这是节约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从打稿子到修改这本身就是一次写作与思维的训练。
以上谈到学生写作中的几种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改革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
因而,在作文教学时,须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心理的训练。
1.让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老师有这么个错误倾向,均普遍认为:不少学生,因为他们的基础较差,导致作文水平较低,写成的文章,都较为拙劣。然而,殊不知: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学期的作文中,他(她)总有闪光之处、动人之笔。对他们的作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给他们以公正的评价,甚至是鼓励的评价。我教高一时,有一位学生写作文,有多次都呆坐两节课,写不出一个字。并在交上来的本子中,写了一张纸条:我知道,老师您一定会骂我的,因为我交了一个空本子。又是作文课,我让课代表将本子发下去。还是像以往一样,我出示作文题,并稍作写作提示。开始作文,我只当没有什么发生。在他的作文本中,我早有一张鼓励他写作的纸条,夹在其中。内容为:只要你说真心话、心理话,老师就相信你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两堂课后,他将他不愿上学的心理话写了下来,在文中,他的情感得到了渲泄。谁能说他写的就不是一篇袒露心迹的好文章?在他整个的写作过程中,我注重了对他的情感诱导与心理的指导、训练。判定作文分时,我给了他85分。后来,这位同学说,这是我作文得到的最高分,这也是老师最肯定我的一次。自那以后,他的作文、周记,没有一次缺漏。因此,老师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写作时,他们就能冲破障碍,真正从不会写到会写。
2.让学生从怕写到乐写。"对话理论"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只有建立在充满着真诚和爱、信任与希望、创新与追求的具有批判意识的平等对话平台上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出"没啥可写"的困境,使学生感受到作文的过程是"展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的过程,是生命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做人的过程;使学生自觉地去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不敢说我的学生"热爱写作",但是可以看出,至少他们不畏惧写作。我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与生活进行对话,使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世界有了较多的感悟,随之也有了"一触即发"的感悟。三分钟演讲等语文活动,让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让他们在作文时有了崭新的话题。且这些话题随着阅读报刊杂志的全新感悟与体验,融入到学生的心中。作文时,老师的批改极为重要。尤其是批改时的作文评语,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有些学生作文写不长,那我就用亲切的话语,先与他们谈心,谈作文时的中心、结构、语言、材料,用"三真"(真人真事、真话、真感情)来指导他们写作,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作文示例。在批改时,我还针对不同情况,注重因材施教。学生智力有高下,水平有不同,对学生的作文,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让他们在作文时,有具体内容,通顺明白、平实朴素即可。这样,这些怕写作文的同学,就能"跳一跳,够得着"了,自然就不怕作文、不畏惧作文了。在此基础上,再要求他们写得生动、简练、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