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由两种写作教学看写作教学面临的真正问题
写作,从来都是为生存,为生活,为生命的。生存、生活合为一体即为生活,是生命的通俗表述,而生命则显得抽象而深刻。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一直就存在两种内容形式的作文教学,一是基础性的,学习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及文学类文本;一是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所谓"为生命的写作""表达自我的写作""学会鉴赏和艺术表达,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写作"大致属于前者,而"为生存写作""基于交流的写作""为'有效率的交流',完成'基础阅读和表达'任务的写作"大致属于后者。词语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写作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性质,也未必产生创新与革命。事实上,大多数新的理念只不过是老思想的重新组合。所以,戈登·德莱顿说:"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写作教学分为三种、四种、五种,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只要服务于学生现在与将来的生活。批评中学毕业生不会写实用文,以此证明中学毕业生写作素养低、学校教学质量差的声音,十几年来不绝于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考试,中考、高考是指挥棒,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一直以来就是中学写作教学无奈的现实。其实,让学生掌握几种实用文体的格式,学会写几种常见实用文,绝非难事。所以,如何让考试评价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服务而不是为考试服务,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们中小学写作教学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那么,写作教学的动力、效率从何而来?由此可见,写作教学首先要解决"写作教学为什么"的问题。
既然写作教学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与发展,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而当前写作教学的最大弊端仍然是专制性和共性化。写作教学如此,阅读教学更是如此。为什么阅读与写作教学"少、慢、差、废"的状况总是改变不了?我想,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上。譬如阅读,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却总是以老师为中心,用老师的讲来替代学生的读。再如作文,本来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但在教学中,写作却往往被简单地模式化--统一格式、统一主题、统一材料。如此,学生只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地表达了。我以为,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读和写的权利,不珍惜学生读和写的感受,不为学生营造读与写的时间和空间,不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教学关系,便无法走出当前的困境。其实,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堂而不是讲堂,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所以,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的真正出路在于民主性和个性化。
我们知道,阅读(包括无字阅读)是写作积累的唯一途径,没有阅读积累,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专制、共性的阅读却将阅读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阅读、老师写学生抄的阅读、老师画学生背的阅读,变成了只知道听、抄、背的"复习"的阅读。如此,如何完成阅读积累的任务呢?其实,阅读是不存在复习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崭新的感悟。阅读需要亲历,需要个性化。
同样,作文(除一些实用文外)也是不存在复习的,每一次作文,都是一次崭新的创作。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考的作文,竟然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我不同意把学生的作文称为习作、练笔,因为这不利于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曾制作了一个丑陋的小板凳,在他看来,其实就是一项伟大的创作。如果学生将每一次作文都视为崭新的创作,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充满个性、不同凡响了。这就是激励发挥的作用。什么是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就是在安全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独立的、自主的、真情实感的,在立意、拟题、选材、结构、手法等方面彰显个性的写作。如果是虚情假意,如果材料明明有多个角度可以立意却限制为一个立意,如果只规定用主题明确的相同材料,如果只允许用相同的结构,如果只按照一种模式……那么,就成为专制与共性的作文了。这样的作文,一定与精彩无缘。
人才构成的最重要因素是个性和独立的思想,而当下阅读写作教学最缺乏的正是个性和独立的思想,因此,我们只能培养出没有道德标准、没有文化积累、没有写作素养,只有虚情假意,投机取巧,只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的"愤青"或庸人了。
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我们积累了什么?学生积累了什么?我们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吗?我们提供了个性积累的示范吗?缺少积累的前提而奢谈方法,犹如缘木求鱼。所以说,相对积累,方法永远是雕虫小技。但是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远离积累而在空谈方法的误区中辛勤地耕耘。因此,要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进行到底,让学生通过与众不同的积累,养成与众不同的个性,由平凡走向杰出。
个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教的前提是模式,而个性是不可能有模式的。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夸美纽斯说:"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老师最需要做的是,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激励环境,提供学习帮助,使学生做得更好。
当然在写作教学中,共性也是存在的,如良好的习惯,如正义、道德、真善美的价值观等,但仍需要我们个性化地理解、探究、养成、使用。共性是暂时相对的,个性是永恒发展的。
附:网友的观点
我认为语文可以分为两类阅读和写作:为"有效率的交流"的阅读和写作,完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阅读和表达"的任务;为"学会鉴赏和艺术表达"的阅读和写作,完成"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任务。
两者的任务不同,在选文、读写训练思路和方法上必然不同。举例来说,同样是写作,前者强调规范,要求学生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议论文必须三段式,写新闻必须中规中矩。后者强调多样,完全可以"韩寒式"的天马行空。同样是阅读,前者强调求同,要求学生学会采用相应的方式理解,可以,也必须有标准答案。后者强调发散,提倡多角度思考,不应该有什么标准答案。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界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因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试试将这两种情况分开处置,情况又会如何呢?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