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
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有的作文虽然也大体符合题目要求,却只能给个及格分甚至更低。这些作文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平铺直叙,犹如记流水账。它们看起来写了一些内容,却是泛泛而谈,不具体,不形象,不实在,缺少说服力,更谈不上文采。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我认为,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将会使同学们的作文面貌为之一变。
什么是化抽象为具体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几句古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改为平铺直叙,就分别成为: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已经不见。
忧愁太多了,连绵不断。
国破家亡,令人惊心流泪。
显然,人们都喜欢古诗的表达方式,因为作者善于联想,能借助外物,利用修辞,以鲜活的形象,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几句千古名句可谓化抽象为具体的典型代表。
在写作中怎样化抽象为具体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借助相关事物,化无形为有形
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风":
一出门,"呼"的一声,风夹着沙子劈头盖脸地冲我扫过来,麻辣辣的,令我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我憋足了劲,低着头向前跑。
胡同里的风更邪乎了,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东一头西一头地狂吼乱撞,又抓起地上的沙子、树叶、纸片在这家墙上扔一把,在那家窗子上拽一把……被风揉够了的烂草、败叶挂到干巴巴的树枝上和光秃秃的电线杆上。
……
公路西侧顺风而下的行人,就像是脚不着地似的被风推着向前跑。公路东侧却是另一番景象:行人像是背着千斤重的大石头,有的侧着身子,有的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着;上了年纪的人干脆下了车,身子向前倾着,眯起眼睛推着车往前倾;有些小伙子好逞强,硬是不下来,身子向前倾着,伏在车把上,用力地蹬着,像扭秧歌一样……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通过对狂风扫荡下的物体与行人状态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风的威力,似乎真的有一个巨人在破坏人间,这个巨人用手抓、拽、拖、拉,无所不为。
利用修辞手段,以事物、事件代事理
应该说,优美的文章都离不开修辞,而在说理方面,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更能显示其独特的作用。文章以形象说理,能使道理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堪称优秀代表。文章这样写道:
美国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
作者用"撒""弯腰""上钩"和"肚子痛"等动词和形容词,以具体代抽象,描绘出美国政府的别有用心,使人仿佛看见了美国人得意而丑恶的嘴脸。
散文家赵丽宏这样写"沉默"的内涵:
一把价值连城的意大利小提琴,和一支随手削出的芦笛,不去触动它们,便都是沉默。它们沉默的内涵当然不一样。即使永远不再有人触动它们,你依然随时可以想象它们发出的绝对是不同的声响。芦笛的沉默绝不等于小提琴的沉默。
作者用"小提琴""芦笛"比喻"沉默"的两种类型,并加以对比。在比喻和对比之下,"沉默"的内涵丰富了,深刻了,也具体可见可即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