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三要素”批判

来源: 2017-10-08 01:06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他当时称之为:论题、证据、证明法式(其中也出现"论证"一词),虽没有明确的"三要素"的提法,但"三要素"雏形初具。他在该书第九章"论辩文"部分说的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学的议论文教学中基本上仍沿袭此说,其基本概念、知识系统仍是由"三要素"构成。现在的新课标教材有的虽然不明确提"三要素"这一概念,但还是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思维定势,说的还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一套老掉牙的知识,对议论文本、议论体式阅读与写作的认知还是极其混乱。人教版教材就是如此。请看初三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知识短文"《议论文的阅读》(一)(二):
  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来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另外,在论证中,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部分涉及到议论体式写作,它的四个部分的标题是:……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与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具体内容很长,从略)。
  可见,不论议论体式阅读还是写作,编者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三要素"。其实"三要素"说并不符合议论体式阅读、写作的实际,在认知方法、思想方法、说理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的观念与实践,学生议论体式阅读、写作的诸多问题盖出于此,他们认识上的诸多偏颇亦出于此。由于"三要素"说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对其弊病,教材既无变革,教师也无觉悟,因此,议论文本教学改革,必先由对"三要素"的批判入手。议论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承载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的重任,如果在理论上未能对其作深刻反思,肃清其流弊,必将贻害无穷。
  
  一、要素提炼不当:特征的偏离
  
  "议论文三要素"认知是错误的。"三要素"作为议论文本的构成要素已不准确,以此作为议论体式阅读要素便难免捉襟见肘,作为写作要素那就完全失范了。
  先说作为议论文本"三要素"的问题。
  "论点"作为要素就不尽妥当。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要对此作明确界定。至少将"论点"作为要素是不严谨的。
  "论据"就更不能称为要素了。"论点"与"论据""论证"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论据"比"论证"方法低两个层次,它是"论证"方法之下的概念,在"论证"方法的"例证法""引证法"中才用到"论据",其他的"论证"方法如"归谬法""类比法""比喻法"等就用不到"论据",所以,"论据"顶多只能称为"论证"方法中"例证法""引证法"的要素之一。因此三者不能并列。"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好比是"太爷"与"曾孙"的关系("论证"是"儿子")。
  "论证"方法作为"议论文"的要素也同样是有问题的。首先,"论证"是"说理方法"之一,如果"论点"与"说理方法"是同一层次的话,"论证"就比"论点"低一个层次,因此,它与"论点"也不能并列。其次,"论证"这个概念也不适当,"论证"是动词,若与"论点""论据"这两个名词对应,应称为"论证过程"或"论证方法"。第三,由于"论证方法"还只是若干说理方法之一,说理方法还有很多(下文会谈到),如果"论证方法"是要素,那其他说理方法是不是要素?第四,并不是所有议论文都需要用到"论证方法",比如"驳论文"、随笔、议论散文等大多不运用"论证方法"。可用可不用的能称为要素吗?"论证方法"作为要素是以偏概全。
  再说"三要素"作为议论体式阅读"要素"的缺陷。往好处想,只能说它勉强与极少数只采用例证法或引用法进行"论证"的议论文本阅读的理解、认知过程有着某种联系:阅读时,先寻找文章的"论点",再看作者是用什么"论据"支持论点的,最后才考虑它的"论证"过程与方法是否合理。把这个寻找"三要素"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表及里、探求"所以然"的过程。但即便在这里也能发现"议论文三要素"与议论文本阅读要素的冲突,文本要素是静态的,阅读(行为)要素是动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并没有准确体现议论文本的特点,因而也是不适用于大多数议论文本的阅读。如前所述,"驳论文"、随笔、议论散文等议论体式一般不用"论证方法",阅读这类议论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议论文本的说理方法那么丰富,阅读时其他说理方法一概视而不见,单去寻找"论据""论证方法"行吗?
  最后再看"三要素"作为议论体式写作"要素"的错误。与阅读认知一样,它也要对"三要素"进行改造:将由静态的名词构成的文本要素,改成由动态的动宾词组构成的写作行为要素。如前面所举人教版高中教材所做的那样,将静态的"论点",改为动态的"选取立论的角度";将静态的"论据",转换为动态的"选择与使用论据";将静态的"论证"(过程与方法),替换为动态的"论证"。这至少表明对"三要素"的静态描述,要还原到写作行为的动态特征中来考察。
  一旦还原到写作行为中,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改造仍然不能真正解决"三要素"与写作认知不匹配的问题,这个问题比阅读认知方面的问题还要严重、显豁得多。作为阅读认知,可以始于寻找文中的"论点";而作为写作认知,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有没有"论点","论点"是什么,而是"论点"得以产生的"材料"。写作行为,当始于"搜集、感悟材料"。
  人教版教材为了迎合、迁就"三要素",竟然无视、篡改了写作行为过程,导致了对写作行为特征描述的失真。大家知道,真实的议论体式写作不是从"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开始的(其实"选择角度"与"立论"是两回事,教材之所以将二者糅合起来,混为一谈,显然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这个步骤是形成"论点"、获取"三要素"的第一要素),应是始于"材料"的发现、搜集与占有。没有"材料",议论就是无米之炊,是没法选择角度与立论的。接着要做的也不是"学习选择与使用论据"和"学习论证",应当是"对材料的分析与判断(提出问题、阐明论点)",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选择角度(选题)与立意。中心论点确定之后,需要做的是说理系统的建构:界定、阐释、联系、分类、论述、比较、论证、证伪等的组织,而不是像教材中设置的那样,简单化地处理为先"选择与使用论据"与"论证"--就写作行为来说,绝不是单一的"论证"行为所能涵盖的。就拿"论据"与"论证"二者行为的顺序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应是先考虑如何"论证",在进行"论证"时,再考虑该如何"选择与使用论据"。即"论证"在先,"论据"在后。--如果是"驳论文",它与"三要素"相距就更远了。它倚重的不是如何"论证""论点",而是如何"证伪""敌论",其认知行为大相径庭。可见,"三要素"与议论体式写作的认知要素、认知过程是极不吻合的。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