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文写作指导:中学写作教学有序可循

来源: 2017-10-09 00:07

 从教几年来,我虽身处农村教育环境方面受到限制,加上因条件约束而知识面狭窄的学生,但我从未放弃写作教学,从未逃避对写作教学的尝试。如今回望,坎坷中有硕果,艰难中有收获,困难中有回赠,失误中有补偿等等,心有万分激动,千分忧喜,百分得失,现将自己的一些粗浅尝试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怎样让学生不怕写作文 
  1、教师自我开拓: 
  对学生作文束缚过多,要求过高,是造成学生惧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提起作文,有的同学就头疼,就像孙悟空头上带的紧箍咒,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如何给学生作文"松绑",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真正把作文当作书面交流的一种工具. 
  2、学生友好迎接: 
  写作的主体是材料,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情况下是材料贫乏,因而很难产生优秀的作文。 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还是"材料",即作文的源头。源头枯竭,学生写文章就会胡编乱造,就会写得苍白无力。那么如何让源头水长流?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异彩呢? 
  1、读书是关键,每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从而写出文质优美、富有个性的文章来。一天读几页,一月读几页,一学期读几部作品,一年应读多少,这些老师都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要求与指导。每一学期都应有读书计划,读书记录和读书心得的存留。长期累积,材料丰富了,经验长进了,作文何愁无趣? 
  2、走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哪怕是周记)的习惯,记录下每天、每周的点滴生活,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还可以收集广告,摘录各种告文,从长辈那里听取奇闻轶事,随听随记随写,你会从中发现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演绎着耐人寻味的经典故事。我们的写作素材则蕴涵其中。 
  3、我们身处农村,清新的自然景致,独特的地方风光、产物--都是写作素材。我们的学生往往因无意关注和被情结左右,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使他们做到观之有法,察之有序。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很多作家都有积累材料的习惯,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意人,仔细观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点点滴滴记下来。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让整体序列牢牢地吸引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习作空间与氛围。 
  二、创新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教作文就是教做人 
  写作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它是不能省略过程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一个可循有序的架构,让学生心有所动,让生活在他们的心湖荡起涟漪,让他们能真实地体验作为人的喜怒哀乐,让酸甜苦辣的生活触动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触动中有所思有所想,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让人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外化为文字,使表达由简单到丰富,由肤浅到深刻,由粗糙到精细,由基本合乎汉语规范到准确精妙地使用汉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立言以立人"的过程。"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人正是通过说与写将自己朦胧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对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断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与逻辑化,将纷乱无序的思想系统化、有序化,将原发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心理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一种文化。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感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作文过程是人的这些能力--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提高的过程。因此,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训练。" 
  2、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精髓 
  新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重点,应该是创新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创新教育时代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发散性思考力等。 
  (1)、观察力的培养 
  法国画家莫奈在为伦敦教堂作画时,将雾画成了紫红色,由此引起了一些英国人的争议。他们认为雾应该是灰色的。后来,事实证明莫奈是正确的。 为什么作为法国人的莫奈能很快地感知到伦敦雾的独特色彩,而长期生活在伦敦的那些英国人反而不能呢?这是因为莫奈在作画前对雾作了仔细的观察,而那些伦敦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对画家是这样,对学生更是这样。 
  (2)、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的两大优势所决定的:一是语言优势。语言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的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只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当设计一些能启迪智慧并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