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文写作指导:创意写作中的自我发掘

来源: 2017-10-09 00:36

 自我发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春秋时期老子就曾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箴言,是说一个人应该去了解他人,但更需要了解自己。在西方,苏格拉底也曾发出"人啊,认识你自己"的慨叹,他给出的答案虽然是"我知我无知",却已指出认识自己正是开启智慧法门的钥匙。这些哲学终极式的发问无疑都可以纳入到自我发掘理论体系中来。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心里问过"我是谁",人们同世界打交道,总要明白自身所处的位置;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总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角色。所有的人都会有探究自我奥妙的冲动,这成为生存的基本欲望之一。但是诸如老子、苏格拉底以及其他先贤们那般真挚的追问者并不多,况且这样的追问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费很大的心力,还得面对很多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东西,譬如一些不幸的经验、阴暗的动机、违背道德的秘密等等,因此更多的人只是大概地问一下便不了了之了。自我发掘有着这么悠远的历史,在今天将它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自我发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了。
  信息爆炸是当代人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里,将信息化凸显出来,是因为制式概念正是通过那无孔不入的信息进行传递的。无论在任何场景下,甚至包括私人空间里,人们都有可能被各种信息骚扰时,就算是精力充沛的人也有疲于应付的时候。这样使得人们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越来越低,无法在第一时间里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大多时候选择盲从,流行的制式概念就会趁机侵入到人的意识里。因为当人们加入到多数人的群体中,顺从多数人的观念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正是这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产生了惰性,并且屏蔽了自己心灵的能量。这个过程不管是出于被动接受还是出于主动迎合,总之这样的结果是个人失去了自我,人们的思维被制式概念牵着走,追随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悲观一点的说法是:我们生活在一种自我没落的时代。
  那么,制式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无法给出这个概念一个细致的划分,只能笼统地说,制式概念是社会上主流的观念,并且被大多数本无须接受的人接受,因为他们可能恰恰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这种观念表现在一个政党推广的主流意识形态、资本持有者制造出的"买幸福"的逻辑,文化霸权者控制话语权并试图湮没更多的声音,等等。因此,抵制这种制式概念,恪守自己的信条,彰显自己的价值看来是有必要的。制式概念既是通过信息传递的,而人们面临的最大量的信息正是文学信息。希利斯?米勒认为文学已经变幻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在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像制品、广告、碎末似的只言片语,在修辞的层面上讲,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文学形式。这么一来,文学成了传递制式概念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写作就难辞其咎了。
  其实,到底是写作制造出了这些制式概念还是制式概念产生了顺从的写作,这两者是纠缠在一起的一个大问题,两者的关系相当于鸡和蛋的关系,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无从考证。但它显然让我们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没落的自我使得能够抵抗制式概念的力量大大削弱了。个人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可是写出来的却是别人的声音。在没有进行自我发掘的训练之前,他们一直困在这样的牢笼当中。此外,当今社会到处打着创意的旗号,而真正的创意又极其匮乏,究其原因,仍然是自我没有崛起的缘故。赖声川就曾说过:"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対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写作提出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发掘自我,需要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总之,通过自我发掘,创意写作要生产出具有个人力量的作品,影响到这个大的社会价值系统,并使之趋向良性。
  一开始我们且先不给自我发掘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短语让人觉得仿佛是有一个先在的自我在那里等待着被发掘。我们假定有一个先在的自我在那里,且不必问它从哪里来。同时还假定倘若能够比较尊重那个自我,诚实地面对它,我们的创造力就会活跃一些;而如果我们背弃了它的要求,它就会以屏蔽我们的创造力作为对我们的惩罚。
  优秀的作家大多能够产生具有自我风格的文字,这些文字作为他们创造力的见证。然而,这些具有自我风格的文字,和那个先在的自我的关系究竟有多么紧密?真的是"我手写我心"这么简单么?只要是那个先在的自我被打开,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文字一定是具有自我风格的创造力的文字么?恐怕未必,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不能忽略的。很多过度迷恋自我的人,完全听凭一己的心思,信笔由缰地书写,其文字却并不被认可和接受,尽管他仍旧愿意相信是别人不能理解他自己的文字。如果这个事实不够的话,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存在。我们往往看到,那些最优秀的作品,恰恰是高度隐藏了自我的那些作品,读者甚至在这样的作品中连隐含作者的声音都听不见。这类作品中的感情,尤其是诗歌里所书写的感情,恰恰不是一己的感情,而是一种超越常态的感情。由此可见,如果确实有那个先在的自我的话,并不一定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而这个先在的自我也是值得怀疑的。
  另一方面,既然有一个先在的自我在那里,它本该主导着我们过着更加幸福更加具有创造力激情的生活。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它为什么能够被屏蔽起来,形成了另外一个我们不够满意的自我呢?可见,那个被我们迷信的先在的自我实际上是不够稳定的,因为它具有被改变的可能。如果我们回头再去问那一个问题:那个先在的自我从哪里来?换种说法,天才从何而来?神秘主义者给出的答案是天才是天生的。神秘主义固然有其土壤,但神秘主义从来都不是科学研究的终点。我们视为天才的人,只是先我们一步积累了更多的素材,诸多"神童"都表示在更早先的时候涉猎了更多的书籍。天才是一步一步成长的,不是天生的。
  我们都是通过自己去理解他人和世界,他人和世界向我们传递的讯息,都是自我内化后,才会产生一个个新的判断。这一个个判断不断充盈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也使我们的本质一点点发生着改变。我们几乎可以断言:没有什么先在自我本质可言,不恒定才是其真正的性质。自我是经验积累的产物,他可以阶段性地保持比较稳定的本质,但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变化,禅宗中的顿悟正是这重大变化的一个体现。我们下这样的断言,目的是为了引起对当下自我的足够的尊重,因为当下的自我是理解世界的基础,是发掘自我的前提,也是我们立足改变的出发点。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