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郑小琼诗歌身体写作的叙事指涉
郑小琼2001年南下东莞打工,并开始从事创作,是打工文学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中贯穿着极为明确的底层意识和女性意识,注重于对处于城市边缘人地位的底层女性打工者的关注。
身体,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能指符号,其作品注重于对底层打工者尤其是底层女性打工者身体的关注与展现,从底层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出发,通过对底层打工者身心所遭受到的惨痛创伤的书写,扩大了"身体写作"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其关于底层打工者身体的叙述与描绘中,其身体叙述常与青春、病痛以及不平等的性爱等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其作品中的与打工者身体有关的青春、疾病与性爱等的叙述和描绘,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阶层身份和时代性别政治的隐喻。
(一)青春:身体和工业文明
郑小琼在2001至2007年这段时间中,均在广东东莞这个中国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中打工。她在一家五金厂的流水线上做了五年的机台操作,之后,又辗转来到东莞常平桥沥的某公司做五金工具的销售员。在繁重劳累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女性打工者和作家,她自然会对同其一起工作与居住的底层打工妹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残酷的打工生活和冷漠的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压下,底层年轻少女的身体和青春也正在遭受着压迫和抵制。"……蓝色工衣/裹住少女的曲线,她们婀娜的身影/仿佛是春天的气息……"①(《在桥沥》)。郑小琼叙述与描绘了生产工厂车间统一的工服对底层年轻女性身体和青春的包裹。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通过充满青春朝气的青春少女与冷漠无情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对比,以及后者凭借其强势地位而对前者进行的压制和规范,来完成对正常人性的赞美与歌颂,以及对以工具理性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的质疑与反思。
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势地位致使底层年轻女性身体的异化,与之相关联的是郑小琼诗歌中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抒情主人公,其身份、地位与性别以及其自我感觉和认知上的异化。在《生活》这首诗中,作者写道:"你们不知道,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身体签给了/合同……"
在郑小琼的许多诗歌作品中,她都将"铁"这一代表时代工业文明的事物作为其核心意象之一。她曾在其散文《铁》中写道:"当我自己不断在写打工生活的时候,我写得最多的还是铁"。② "铁"在其笔下,有着多重内涵与意义。"铁的冷硬、铁的板滞,铁作为工业化生存的象征,作为流水线一般的生产程序的隐喻,作为与细弱的人性与肉体相对照的异化力量的化身……在表现'工业时代的美学'方面,它可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③郑小琼及众多打工者所处的生存环境及其生活状况,都被"铁"这一工业文明的象征物所包围,"铁"的"尖锐"、"坚硬"与冰冷让底层打工者即便身处繁荣的现代工业文明中,依然会感到肉体的疼痛、心灵的孤独与精神的创伤。同时,"铁"被锻打之后而形成的韧性,也可以看成是打工者在苦难的生存境遇中形成的坚韧品格。
郑小琼在其诗歌和散文中通过对底层打工者"非人的生活"的叙述与描绘,展现了底层叙事中"人的异化"的主题。在其作品中,她通过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叙述与悲天悯人的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她对底层农民工尤其是女性打工者的深切关怀,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批判和理性反思。
(二)病痛:身体和阶层身份
郑小琼曾在其散文《铁》中详细叙述了她在五金厂打工时手指受伤的经历。这次受伤的经历对她的创作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和工友们的处境和未来,并对生命作形而上的追问和探讨。
由于疼痛感的驱使和自身的阶层身份,郑小琼逐渐由自发的情感宣泄转为自由自觉的创作,从自身惨痛的经历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出发,来书写打工者所遭受到的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创伤,并把之置于整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宏观背景之下,表达对底层农民工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上层群体的强烈批判,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性。她在获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时曾这样感言:"我在五金厂打工五年时光,每个月我都会碰到机器轧掉半截手指或指甲盖的事情,我的内心充满了疼痛,当我从报纸上看到珠三角每年都有超过四万根的断指之痛时,我一直在计算着,这些断指如果摆成一条直线,它们将会有多长,而这条直线还在不断地、快续地加长之中。此刻,我想得更多的是这些瘦弱的文字有什么用?它们不能接起任何一根断指。"④
女性打工者在遭遇病痛时,相比于男性打工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处境。郑小琼写道:"黑色油腻的寒溪哭泣,暗藏血管里的/疾病,肺间塞满铅尘,你曾经清澈的眼神/像另一双被污染的溪流,迷茫而浑浊/瘦弱的身体像天空中被光污染的星星……你的生活饱含着乡间朴素的传统/却无法相信现代的法律,维权或者官司……/这一切,都让你用中国乡村的心忍耐。"(《女工》)郑小琼在此对"受伤的女工"寄予深厚同情的同时,也展现了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郑小琼的创作重点是对农民工阶层贫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展现。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兴阶层,是介于城市与乡村原有阶层的一个特殊阶层,具有双重性的基本特性。由于其社会身份、地位和生活的双重性,农民工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但在二者之间,城市的强势吸引力使其将城市作为其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并将成为一名城市人视为其目标和追求。
因此,政府应整体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及相应的劳动就业、医疗、土地、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性制度的改革,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口自由流动与迁徙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最终达到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