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指导:救诗与救世:陆健诗歌的写作动机和价值
2003年开始,陆健诗歌写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原来诗歌美学范畴之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可能,他是以一种"非诗"甚至强暴的方式,硬把诗歌带入一种文体中。我们可以称为一种新文本的创立或者说尝试。通俗点说首先就是陆建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甚至通讯的作用等同起来,这无疑是对诗歌固有甚至越来越小的疆域的一种扩张和延伸,陆健笔下的诗歌不再是诗人自己或神圣或神经的哼哼唧唧,而是开始记录和表达别人的生活,创作主体的消失或者隐遁正是诗人人格的重塑和文学使命的回归。如果把这些看成是写什么的话,陆健写作更大的意义是提供了怎么写的问题。平民写作和叙事性并非这几年的新玩意,有新诗以来就有人这么实践,重要的是怎么写,从陆健最近几本诗集看,他的创作既不是表现特殊状态下特殊事件的传统叙事诗,也不是提倡民间写作中那种对常态生活的侵略变形和夸张。陆健诗歌的镜头对准的是草芥一样的小人物,流水一样平常的生活。他采取的是还原法,力求真实,原生态,客观化,让诗歌和生活零距离。表现上也是琐屑的细节和絮叨的情节。在他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通常意义的诗歌特征,更多的是过细的细节和过密的叙事,口吻是调侃的,传达出的意味是有趣的,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意义又是值得深思的。
救诗:诗歌小品化和有趣的叙实
我这里说的叙实并非简单的叙事,它比叙事更宏大更真实更有概括性,并成为一种写作方法。叙事是陆健一开始写作就经常运用的方法,如他早年的诗集《名城之门》。这部以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为书写对象的诗集是作者第一次以集团式方法,通过对各人不同气质命运雕刻而成的雕像群。这是作者第一次把一本书当做一首诗来写作,每首诗都以叙述开始,事件和人物的刻画成为作者主要着力的地方。只不过叙实性湮没在对语言的精雕细刻之中,或者叙事也被当做一砖一瓦砌进整体的诗象里面。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写作追求的境界。但"人物--事件--命运(象征)"三段式已经在那时甚至更早的陆健写作中已经形成。这种三段式实际是纪实和叙事的基本结构,作者的主要力量就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出来。如他的《拜访叶圣陶老》:"难道我不可以拜访他吗/或者叫……访也行∥门等待一会开了/这位老人让人放心......"作者选择了老人向晚辈诗人鞠躬的细节,这是个令人尊敬而惊诧甚至有点幽默的细节。但作者全部的人格通过这个细节毕现。这是这首诗歌的第一段,以叙述结构,以白描开始,以有趣的细节进入诗意。但是诗集中的叙事和近几年陆健诗歌中的叙实性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些写于八十年代的诗歌还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而在陆健《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田楼,田楼》、《枫叶上的比尔》、《洛水之阳》、《四方步》中出现的叙事恰恰是对这些诗歌美学的颠覆,现在陆健的诗歌一直向下,下到不再美丽的生活的核心。不美也不再有凌空高蹈的高贵和宁静,而是琐屑灰尘还有世俗和慌张。以《四方步》中的《给俺媳妇的生日祝福》为例:"俺家媳妇非常温柔地要求/你必须给我写一首诗今天/我答应了就把脖子/塞到了胳肢窝底下∥俺家媳妇是读过很多书的/不然的话她怎么老是叫我/呆子?∥呆子这个东西,很多店里表明--/'海鲜',我知道/它有七七八八的营养成分......"相信看了这首诗歌的人都会会心一笑。为充满生机的生活,为有趣的诗歌,为"我"笨拙而幽默的呆。这首诗歌是典型的小品。时间:星期天;地点,家;人物:我和妻子。戏剧情节和效果就是妻子生日,我为了讨好妻子却由于我的呆而适得其反,哭笑不得。最后达到戏剧的高潮:倒在地板上。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