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论文写作指导:寻找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契机

来源: 2017-10-09 19: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规定,阅读教学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作文教学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我们阅读教学应该为写作教学服务,二者应该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类比、联想,激发学习兴趣,找出新旧事物在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充分利用迁移规律,由已知悟出未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理解同类现象,去解决新的问题。那么如何寻找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契机呢?笔者的体会是:在常态阅读教学自然生成的情景中,抓住常态阅读教学自然生成的情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 
  "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但真正拓展学生新思维的还是后者。从表现形式来看,笔者认为可将具体的"以读促写"方式概括为四种:一是照搬;二是仿写;三是补空;四是延伸。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一、照搬 
  我总是会告诫自己的学生,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如果能直接能拿来就用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著名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语达一万六千个,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也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同学们掌握并且有意识地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 
  二、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在我看来,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仿句子 
  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着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中云雀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从而引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将云雀人格化,"唱歌"、"钻"、"应和"等动词写出云雀的欢快活泼自由的特点,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拟人修辞围绕"鸭子戏水"写一句话。 
  2,仿段落。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课时,学到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时,我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和比喻的描写方法上。尤其是刻画托尔斯泰眼神樨利的外貌描写:"再小的事务,借助这双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仅仅用了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眼神的穿透力展现在大家面前。学到这段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仿照文中的描写,写一下熟悉的人的外貌。为了起到示范的作用,我当时就请一个同学进行了口头的描述,并让大家猜猜她描述的这位同学是谁?如是猜对了,说明她的描述是成功的,相反则是不准确的。当时,这位同学是这么描述的:"他看起来不过十岁左右,两片厚嘴唇,胖乎乎的小脸,头发有点长,似乎要遮住眼睛了,喜欢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显得很稳重。"同学们根据她的描述,一下就判断出了是谁。 
  3,仿思路。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抓住这一宝贵的资源。 
  如教学《故宫博物馆》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正门--前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御花园--神武门及景山"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同学们仿此顺序回忆自己曾游览过的地方,按照"从外到里"的游览顺序写作。再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注意到这篇叙事散文的两条线索,我设计了问题:"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过是怎样的?""鲁迅在与之交往过程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把找顺序化解到读课文中,既节省了分段的时间,又给学生展示了一条清晰的故事发展的思路,对学生写记叙性的作文帮助很大。 
  4,仿写法 
  如学习纪伯伦的《组歌》(《浪之歌》和《雨之歌》)时,我估计按平时养成的一课一积累的习惯,学生会自觉地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并适当地仿写句子,这样学生收效并不大。于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浪和雨究竟唱得是一首什么歌的内涵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八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的五篇散文诗中都运用象征手法,为什么这篇文章大家更愿意去读,更让人过目难忘? 
  师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全文采用第一称,拟人手法,借助丰富新奇的想象,赋予"浪""雨"人的灵性,艺术地描绘了"浪""雨"的生活。为了让学生将本文的写作风格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即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模仿《组歌》中的一首,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在常态的阅读教学中抓住自然生成的作文教学情景以读促写的方法很有效,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