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育类论文: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来源: 2017-07-02 14:49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事物越新鲜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他们追求时尚、敢于冒险,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环境的缤纷诱惑时,难以把持住自己,最终成为网络用户的新生力量.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可以在家长、学校的监督下和网络世界保持恰当距离,但其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在介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网络成瘾的概述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这是"网瘾"的几种通行说法.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用户在无其他成瘾物质作用下形成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具体表现为由于长期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网络使用者为了达到精神满足,不自觉延长在网的时间,随着感觉乐趣不断增强,欲罢不能,难于自控.初时是心理上的依赖,潜意识里充满上网的强烈愿望,随之逐渐演变为躯体依赖,其日常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精力不足、自我评价低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常有其他方面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而且大多数人在对互联网上瘾之前,常有其他方面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

  二、网络成瘾的理论依据

  (一)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1.认知─行为模型.Davis提出这一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解释病态网络使用(简称PIU)的发展和维持.他认为影响并导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状态的关键因素是"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 cognition),非适应性认知涉及主体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前者主要表现为不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怀疑等;后者主要认为网络世界给了主体最大的满足,这是现实世界给予不了的.依照该模型我们可以确信,认知领域的病态可以诱发网络使用的病理性情感症状和行为症状.

  2.ACE模型.在ACE模型中,A、C、E三个字母分别对应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这三个单词.匿名性是指网络世界使得普通人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意味着网络世界允许用户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担心受到意外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用户不必亲自前往某地就可以远程解决自己的需要.逃避现实是指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现实中难以获得的安慰.综合以上三点,正是由于网络给予人的这种虚拟而无限制的自由,才引诱个体逃避现实生活而进入网络世界,形成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网络成瘾.

  3.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网络用户通过自身调整并最终适应网络活动至少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初学者对互联网产生好感,并不断接受更多新鲜刺激;第二阶段,用户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网络活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趋于稳定合理的状态.理论上所有人最后都会达到第三阶段,只是不同个体所需时间长短不同.那些所谓的网络成瘾者只是受困于第一阶段,他们往往需要依靠外界的帮助.

  (二)网络成瘾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1.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认为,物质性成瘾是一种操作制约反应,成瘾者从物质摄取中获得的愉悦感会逐渐增强其成瘾行为.行为主义的解释正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制约理论,而不断重复上网行为就是一个强化网络环境刺激与个体自身反应相联结的过程.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由于网络具有营造虚拟现实的特点,个体在自身发展遭遇挫折后便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精神上的情绪解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成瘾者选择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困境,是为了在满足欲望的同时减少内在的挫败感,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成瘾行为可以概念化为自我调节的缺失.以Larose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成瘾问题很有可能与失常的自我监督、自我反应性刺激的缺失等心理机制有关.其具体表现为,用户虽然意识到上网时间过长对生理与心理健康具有威胁性,但却因缺少理想的行为标准而无法进行比较.

  三、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网络成瘾对中学生自身的危害

  1.网络成瘾使中学生身心健康受损.从心理上讲,网络占据成瘾者几乎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使个体智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许多中学生由于上网过多而变得沉默寡言,行为怪异,冷漠无情.在缺乏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有的甚至消极自杀,还有的人由于丧失理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网络成瘾造成中学生的道德感弱化.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常常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也不易形成系统的法律道德规范,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社会对于许多行为的不许可,在网络上都可以进行,从而容易造成中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对于法律以及道德观念淡薄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因素容易引发网络犯罪.

  3.网络成瘾使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者一般和家人沟通比较少,社交圈子也比较小,自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感缺失和其他问题.另一方面,网上交流过程并不是人们相互间的直接交流,而是需要依赖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对现实世界的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些必然造成中学生交际基本能力的下降.因此中学生更倾向于在网上寻找虚拟完善的人生.

  4.网络成瘾使中学生的学业受挫.网络世界的存在挤占了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影响很大.目前,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多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这已形成恶性循环.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危害

  1.网络成瘾导致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与人的交流环境是非常宽松的,你可以选择与别人交流,也可以拒绝,也可以说谎而不用承担责任,也不必害怕别人的嘲笑,也不必囿于一定的规则.长此以往,如果没有社会、教师和家长加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必然会造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造成危害.

  2. 网络成瘾引发中学生犯罪心理倾向和犯罪行为.中学生长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会混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有些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将血腥暴力合理化和常态化了,导致他们"游刃有余"地将网络中的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行为,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犯罪行为.专家指出,继父母离异、海洛因、电子游戏等成为引发中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后,互联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是诱发中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四、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中学生网络心理的辅导

  1.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人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具体目标在于将追求奇异、变化、强烈感觉的心理特征引导到运动、学习、科学实验等创新活动上,并使其"英雄情结"和偶像崇拜心理立足于现实和身边人物.

  2.强化自我调节.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定型,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对网络成瘾者的治疗首先要从强化自我意识起手,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增强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制定自身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

  (二)建立家庭的网络"防火墙"

  1.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由于对网络环境的不了解,有些家长不能有效地监督和指导子女上网,更谈不上此类问题的教育了.所以,家长要主动接触和学习使用网络,并首先做到自身的健康上网.此外,家长还应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认清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虚拟性,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并指导孩子合理分配学习和上网的时间,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当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使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视孩子合理的需求;为孩子树立健康的网络使用形象;多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家庭氛围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稳固,因此家长还应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子女,使青春期的中学生不要产生情感缺失.

  (三)开展多渠道的校园网瘾防治

  1.鼓励战胜挫折,磨砺自身意志力.自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独生子女现象在中国变得比较普遍,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未来也没有担忧,意志力薄弱,网络的强大诱惑使这些孩子在主观上难以抗拒,更容易沉迷.学校作为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定期开展与增强意志力相关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主动抵御网络诱惑,正确面对网络对自身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战胜现实世界中的挫折.

  2.德育教育常规化.德育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校内多以辩论会、倡议书、图文宣传、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身心影响最大的教育形式.如果把探讨网络使用的利弊或者健康上网的形式等纳入德育教育内容,使在校的中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中存在的消极因素,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加规范地使用网络.

  3.端正上网动机,关注心理健康.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带来负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经常接触到网络的中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就是这种突出的表现之一.学校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允许的话建议设立功能完善的心理咨询辅导室,让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障碍,避免网瘾导致的过激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净化社会舆论氛围

  1.良好社会氛围你我共建.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发育上的不足使得他们很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变得十分迫切.当今社会是自由而民主的社会,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你我的共建,具体包括加强个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并通过制定网络使用公约引导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成年人的网上行为,最终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使用的网络氛围.

  2.法制化是网络管理的必由之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各国都已经开始了对网络的监管和立法工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借鉴并出台了少量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起到较大的作用,但由于细节不足导致执行效能不足,因此互联网依然需要国家立法部门足够的关注才能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

  [2]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02).

  [3]叶剑辉.网络成瘾理论研究概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何广明.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2).

  [5]庞海波,吴一智,曾永锋,彭姝丽,陈寿隆.中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10,(1).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