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组织
摘 要: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小学生为学习科学的主角,以教师为学科教学的导演,是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形态,也符合正确的师生角色定位。小学科学应用探究教学法,根基在于组织,只有有效组织和设计才能保证这种教法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组织
小学科学教学,要想保证学生真正地自主思考、真正地亲身体验、真正地实践化应用,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科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可以说是给了小学生一部深海探奇的"蛟龙号",给他们插上了一对科学的翅膀。
所谓教无定法。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的形式和方法没有固定范式。应该说,每一个不同的知识点就应该采用与之相应的探究形式或方法,而且,就算是对同一知识点,探究方法也应因教师个体特征、学生认知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下面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原则角度展开探讨。
一、探究的内容要具有探究性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于探究学习,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探究教学的价值。
如,一些概念性的、程式性的知识,就没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如,关于人体器官的内容:什么是眼睛、什么是骨骼、什么是四肢……这些是纯概念的,没有探究学习的必要,只需要教师通过教具直接采用讲授法就可以很好地传输知识。再如,关于星空的知识。这个星星叫什么名字,哪几个星星组成为一个星座,星座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知识是人为规定的,不可能通过探究给星座起个新名字。这一教学是要教学生认识这些星座,只需通过视频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讲解,并安排学生和家长一起在夜晚去对照识别就可以。
再如:神经像电话线一样将大脑的信号传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将各部位的信号传输给大脑。这一知识,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抽象思维配合自己简单的自我体验就可以理解。知识难度不太,如果教师对这个知识组织探究,对学生理解知识并没有太大的深化作用,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作用也很有限。
二、组织探究学习活动要灵活
在组织探究学习前,科学教师要充分对学习的知识点特征、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灵活地组织探究活动,绝不能拘泥于所谓专家教师的教研理论,也不能躺在自身教学"成功"经验上不思进取。
比如,教学生认识"光",以前,组织小学生对这一知识进行探究实验时,一般就是让学生通过棱镜来分解自然光线,观察投射出来的光谱。虽然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探究得出正确结论,但对光的波长这一细节把握不清晰。这时,教师就可利用电子化的教学工具,将光线的折射过程制作成一个可控的动画。向学生分步演示由于色光的波长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折射角,�亩�呈现出七色光谱的道理。这样,学生既有了亲自动手的体验,又有了直观理论认知,探究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来尝试分解自然光,这又是一种新鲜的探究形式。
三、探究科学的组织要力求有趣
有些教师由于有了不少成功的教学积累,往往不再有动力去挖掘新的教学形式,通常是有限的几种探究形式反复用。小学生本来思维集中的自控力就不强,在单一的形式下,很快就会产生对探究学习的疲劳感,探究的兴趣度也会逐渐消退。因而,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开拓发展,开动脑筋多设计一些具有吸引力又适合小学生兴趣取向的探究活动。如果能发动小学生与自己一起想办法设计探究形式,探究的过程会更多彩、有趣。
如,教植物的生长这一知识。原先,我安排学生在家里找个花盆种上黄豆、绿豆,观察和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然后,将豆芽从土里轻轻挖出来,观察它的根系。后来,我又想,是不是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到植物根的生长呢,于是,我就将土培法改成了水培法:让学生将黄豆放在浸水的纱布中,纱布下面是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瓶。这样,豆芽生根后,根会穿过纱布向水中生长,学生就能看到根的生长过程了。再后来,我又受一个学生用手机视频提交作业的启示。考虑根的生长速度太慢,学生观察变化的过程没有连续性,我就又再次更新形式,在教室里水培了几个黄豆,用摄像机对准它,使用间歇定时拍摄,每隔半小时拍摄2秒。还将摄像机与网络联通,让学生在家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就可以看"直播"。两天后,我将这个录像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都兴奋得不得了――不到5分钟的视频完整地展示了豆芽的生长全过程。
综上所述,对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组织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探究内容深度与形式的设计规划。将探究深度控制在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注意独立探究、集体探究、协作探究多种形式组合应用,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有效实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