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育类论文】有我无我,入情入境

来源: 2018-02-18 21:41

 生在神州,活在这片被诗词浸润的土地上,童年懵懂,谁没跟着李白坐在胡床上,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光,即使思乡的情丝尚未缠上心头,琅琅的读书声就像那"床前明月光"一样清清亮亮,少年昂扬,谁没随着杜甫高歌纵情,落泪感怀,即使未尝有家国之悲,背诗时抑扬顿挫,深沉的人生慨叹就像春雨袭人,"润物细无声"…… 
  翻开小学阶段的语文书,诗词未尝缺席一册,语文课堂,诗意一直都在,不能因为进度匆忙而把它遮蔽掉,一堂课40分钟,如何排布,如何设计,能用短短几分钟让诗词课堂的导入真正有意义起来,我在思考,在调整,在实践,在反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词中恰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语文老师,在诗词课堂导入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导入时的定位,便是我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质疑,引导) 
  现象:常用的质疑引导之法,很多都建立在自己对诗词的解读剖析之上,五年级教《寻隐者不遇》时,我的教案导入设计是这样写的:(1)板书诗题《寻隐者不遇》;(2)释题;(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隐者是谁?他去哪了?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没遇上后诗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孩子们大多认真做了预习,释题很顺畅,但到孩子发问时便卡壳了,一个班55人,举起的手只有寥寥两三只,收集到的第一个问题便叫我目瞪口呆。 
  策略:看来,在诗词导入时若要强调"有我",必须建立在自己特别有底气的基础上,必须深入解读,甚至将触手延伸到边边角角,但诚恳地说,诗词要能拔高到这样一个程度,实在有些难度,更何况有些问题,连诗人本身都没给出确切答案,细细想来,导入时自读质疑未尝不可"含糊",让孩子发现问题,让孩子有自己的理解。 
  就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全诗20字,明白如话,却的确有其含糊之处,诗题里就出现的"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代,他的身份、气质、品格等都暗藏在诗句背后,这不是表达上的"含糊其辞"吗?不仅如此,诗人在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诗句中没有一个点明情感的词语,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他情绪的变化"希望"―"失望"―"再起一丝希望"―"惘然若失,无可奈何"都在我们对诗词的解读中,可在一堂课刚刚开始之际,在导入时,在初读时,不妨"含糊"些,让学生天马行空地问,哪怕在课后体会到找不到答案的苦也行,不要过早地将文本解读强压给孩子,让孩子有自我的情感,自我的理解,并带着这样的情感、理解去读诗、解诗,哪怕暂时没抓住重点,甚至有所偏离,也不该过早地掐断他们的问,他们的读,诗词里的留白之处,就作为导入时的"含糊"之处,不要重复预设。 
  二、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朗读,感知) 
  现象:无我之境,强调以物观物,那恰当的导入方法,思来无外乎以诗观诗重朗读,以画观诗重画面,诗词课堂伊始,就让学生多读几遍,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这种方法实在是常见,但实践起来,也有不少小问题,值得调整改进。如,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在导入时便如此说道:"一首宋词、谱曲,便可唱成一首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谁来用朗读展现下自己的预习理解。"话音刚落,半数多孩子举起了手,两位学生都读得字正腔圆,节奏准确,声音抑扬顿挫,语调昂扬,但听起来却都游离词外,不知为何,感觉很奇怪,课后我仔细想想,才恍然大悟,早读课,做古诗积累时,才读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孩子还带着《破阵子》的词情读《村居》,昨晚简单的预习,并未使他们对《村居》这样一首其实情思复杂的词有深入感知,他们的初读其实并未关照到诗词本身,只是读字读词读句罢了。 
  策略:古诗文课堂教学在导入时要给学生带来初感,要取得迷人的魅力,那也要着重讲究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1."以意导之"――导入朗读时,注意营造诗词意境 
  在课堂导入时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明诗意、解诗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营造特定的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以拓展为思路,将同题材同事物的诗句整合在一起,也可使学生对诗词做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以物导之"――导入朗读时注意运用直观的辅助手段 
  为了更好地再现作者心灵,体现诗词情感,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地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所见》《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以技导之"――导入朗读时注意把握必需的诵读技巧 
  (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诗词学习的起点,当是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在朗读时才可能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出色的效果。如《清平乐・村居》中"翁媪"的"三子",大儿的踏实肯干,中儿的心灵手巧,小儿的俏皮无赖,理解了便可以反映在词作中,反馈在朗读里。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诗词的精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3)注意作词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如课堂中遇到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清平乐》在诵读时便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导入文本便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