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让小语课堂在乐学中向前挺进
摘 要: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情境交融、整体把握、探究延伸的人本课堂,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亲近语文、善学乐学,以此打开一个更大更新的阅读的世界,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拓展和锻造,让语文课堂弥散出"真语文"的芬芳、馨香和温度。
关键词:情境愉悦;整体把握;拓展延伸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小语课堂:孩子们善学乐学,在有滋有味中获得多重体验和滋养;窗里窗外,都是语文的影子,都是美、诗性和语言的魅力;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涓涓细流浸润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这样的风貌其实就是创新性语文课堂的基本风貌。语文教师应该是这种课堂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建设者。
一、一种更为明确的指向――情境愉悦
"一堂课是否敞亮,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在具体而多元的情境中,理解学生的所感所想。"的确,"入境始于亲",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情感的滋养和熏陶才会变得自然而然,所学所得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小学语文课堂才能转向更活泼、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资料激趣:
配音解说:"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出示追悼鲁迅的情境图片和追悼会的情景视频,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重点内容,然后请孩子们谈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出示鲁迅画像,揭示一半题目,简介鲁迅。了解鲁迅生平,再揭示题目的另一半"我的伯父",明确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这一情境的创设,"未定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孩子们与鲁迅先生的距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兴趣和热情,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走近鲁迅、理解鲁迅、怀念鲁迅。可以发现,新课伊始,不论是追悼会情景视频,还是鲁迅画像,其界定和指向都是为了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情感一步步升温,气氛一步步高涨,以此打造孩子们善学乐学的语文学习新时空。
二、一种挈领而顿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一提法尤其适合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因为这一课比较长,如果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如果涵盖"词语解释、段落大意、标点符号、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的"全景式"阅读,势必会在有限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窃以为,通过整体把握,或能解决这一问题。
仍然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交流预习收获――引读重点段落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做检测"五步学习法来引领孩子们对重点段落的学习,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如"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来引领孩子们反复揣摩、体味和开掘,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
整体把握课文的关键还在于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帮助把握主要内容。如"笑谈'碰壁'、救护黄包车车夫、关心女佣阿三"等等。特别注意的是总结小标题时,一定要充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解读,而不是个别能手"包办一切";应该体现孩子们的多元解读,而不是模仿、抄袭和雷同。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是裁缝,应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教材作一番裁剪,择其精华设计小标题,达到百纹皆顺的效果。
三、一种让师生窃喜的趋势――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最不缺的是'拐杖',最不能闭合的是自读自悟、整体把握和拓展延伸"。的确,仅仅从自读自悟和整体把握的角度去理解文本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从真正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精心设计拓展作业,以此引领孩子们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比如,仍然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探究阅读活动:
1.收集鲁迅的名言,比如:"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针对学困生)
2.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多人怀念他,许多人写了文章来纪念他,如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臧克家的《有的人》。同学们课外可以去阅读。(针对中等生)
3.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也可看看《�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等,它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针对优等生)
这样的分层探究,为语文程度层次不同的小学生量身打造,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拓展和锻造。事实证明,高质量的分层探究阅读作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丰富了孩子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成为孩子们思维、情感和心灵所必需的"维生素"。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