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农村初中资助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开展农村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同时具备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效,是一举多得的暖心工程。本文首先分析农村学生资助及德育教育的情况,其次提出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办法。希望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资助工作;渗透;德育教育
一、引言
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初中学生属于特殊群体,需要教师给予特殊的关心。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面对经济压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或者自卑或者仇视,很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经济困难和经济资助。在经济资助面前不卑不亢,既要怀有感恩的心,又不能有心理压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国家实施经济资助政策是为了完成更多学生的求学梦想,让他们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学业,学校在利用助学资金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工作,将资金使用在真正有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资金发放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育,关注学生思想变化,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学校和社会会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得到资助的学生不应该自卑,反而要自强,只要努力学习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贫困的面貌,做一个能够回馈社会的人。德育教育就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诚的对待他人,认真的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朴实善良,懂得珍惜和感恩。作为主管学生资助的工作人员,明确思想,正确认识学生资助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二、农村初中学生资助及德育教育现况分析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初中段贫困生情况明显,为了保证学生接受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减轻负担,国家采取一系列学生资助措施。贫困学生所要面对的精神和生活压力都很大,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另一方面要面对学校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任务。很多初中生的思想简单,面对经济困难会产生极端的看法,部分学生悲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认为贫困的面貌很难改变,生活失去意义,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苦闷;有些学生却仇视金钱,认为有钱人或者国家就应该资助贫困学生,面对资助理直气壮,没有半点感激之心;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接受资助而产生自卑心理,感觉在学校抬不起头,总是矮人一等。这些思想在农村学校中表现突出,这类偏激的思想与德育教育欠缺有直接关系,在进行学生资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资助生更多关心,和他们聊聊外面的世界,未来的理想,不要执着于眼前的情况,经济资助不仅帮助的是学生的生活,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目前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很大,教师也更加重视对资助生的德育教育,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贫困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真正改变农村学生经济和思想的贫困面貌。
在我校资助的对象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九年级的学生,父亲重病,母亲抛弃他们离家出走,小学年纪的她就要独自面对家庭的重担,除了要完成各种家务之外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经济来源就是国家的贫困补助。但是这个小姑娘却坚强、乐观、善良,并没有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反而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同学和邻居都很喜欢她。学校在得知她的情况之后给予她很多资助措施,避免她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班主任也与她深入交谈,让她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如今的她没有自卑的活着,而是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争取能够早日回馈社会。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至初中学生资助过程中
学生资助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资助变成一节自立、自强、不卑不亢、懂得感恩的德育教学课就会使资助变得更加有意义。经济上的资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条件,德育教育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生资助的深层意义。
(一)强化教师德育教育意识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最完美的诠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除了教授知识以外就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经济资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让学生安心学习,不必为经济问题而耽误学业,初中学生资助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避免辍学现象发生。如果教师只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这个功能就有些肤浅,在资助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时刻关心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才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教育意识。在资助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正确理解学生资助的意义,避免贫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农村资助工作必须转变意识,将资助工作变成德育教育的一种途径,在不断渗透过程中发挥出资助对德育的导向作用,在帮助贫困学生过程中培育人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健康心态
在农村学校中,一般接受资助的学生都是单亲或者家里有病患,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比较自卑,由于长期的经济贫困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因此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德育教育,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在贫困面前,学生幼小的心灵需要面对太多的压力,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就能够改变他们对资助的看法,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实现学生资助的理想方式。经济上的困难只是目前的问题,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学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为家人和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悲观的心态和自卑的心理并不能改变生活,反而健康乐观的心态能够影响家人,生活才会变得幸福。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贫苦或者接受资助就会低人一等,反而不知道感恩或者盲目的轻贱自己会降低自己的品格。金钱的存在只是为了交换的方便,它的存在并没有错误,因为自己没有更多的财富而仇视金钱或者太在乎金钱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价值观。初中学生并没有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时候是因为周围的事物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资助本身就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观念的过程。学生资助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而设立,这表现出社会的平等和关爱,经济能够改变的只是学生暂时的生活条件,今后的道路�要学生自己完善。因此对国家的热爱、对捐赠的感恩、回馈社会的责任、合理获得和使用财富都是资助过程中最好的德育教学素材。
结束语:学生资助工作并不应该是简单的经济援助,而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眼前的困难,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建立勤俭节约、感恩诚信的价值观,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贫困并不可耻,接受资助也不可悲,德育的缺失才是最可怕的成长经历。发挥学生资助过程中德育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资助成为真正的暖心工程,为农村学生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才是对学生资助最完美的诠释。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