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育类论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初探

来源: 2018-02-26 14:38

 教育部在湖南召开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会上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此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及语言专家的广泛支持。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一时之间大学语文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大学语文又回到了许多高校的课堂。然而,据调查,截止今日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未开设语文课,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处境尴尬,举步维艰。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遭遇的尴尬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1]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也应当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却陷入停滞不前、无足轻重或若即若离的窘迫境地。有不少人甚至认为,既然高职院校的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和技术,因此,这门课程是完全可以取消的。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导向下,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正在被不断压缩,为各种专业课"让路",大学语文被日益"边缘化"[2],境遇愈来愈尴尬。 
   
  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一)开设大学语文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毋庸讳言,目前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跟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有关系,也跟整个教育体系不重视语文教育有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它能够摆脱传统基础教育语文课本的功利主义色彩,从纯粹文学的角度,介绍、研读大量中外文学精华,使学生通过咀嚼其中的典范篇章,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人生境遇、思想倾向、文学见解,从而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深刻领悟文学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3]。可见,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 
  (二)开设大学语文是提升高职学生从业实力的需要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据南京某高校对2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他们的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迫切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尽管这只是一家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这说明用人单位不仅看技术,也注重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大学语文正好可以担当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 
  (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3]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终身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在向"学习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其他课程服务和奠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强调以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找准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应走"应用型"的路子。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往往急功近利,片面强调该课程的工具性而弱化了人文性,导致了大学语文功能化的教学模式,弱化了该课程的人文性主体。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处理好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文学性、美育性、文化性的关系,尤其是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文学性的关系。一方面,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区别于本科中文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不应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周全性,而应将它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突出它的实用性、工具性;另一方面,要明确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主体,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有丰富人文内涵,时代气息浓烈,且在选材立意、剪裁布局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或某个方面确有特色,能让人玩味,启人深思的篇章作为教学的重点[4]。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其就业实力,而且能够全面培养其人文素养。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高职语文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探索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并投身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全过程。 
  (二)改革和创新教材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编写体例陈旧,且大都只适用于大学本科院校,缺乏体现高职高专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加强教材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有能力的院校还可以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突出行业和地方特色,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方式单调,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脱不掉"高四语文"的模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和灵感,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又能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胆改革教法,变老师"自说自话"为"师生互动",变"全讲多讲"为"选讲精讲",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变"求同教学"为"求异教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5],充分开发学生心智,释放学生灵感,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母语,并从中获益。 
  (四)改革考试方法 
  大学语文的改革,还必须加强考试与考评的改革。传统的语文考试要么实行闭卷考试,要么实行开卷考试,总之"一张卷子定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革大学语文考试方法,就是要让考试成绩能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改变过去单一的计分方法,做到学生平时作业有成绩,上课讨论发言有记录,征文、演讲、辩论比赛获奖加分[6],报刊上发表文章给予鼓励,期末教师再从各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建设"双师型"语文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具有职业技术资格的工程师。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瓶颈,就是"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如果也是"双师型"教师,无疑会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促进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如秘书、普通话测试员、导游员等职业资格考试[7],促使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双提高。另外,学院还应积极派遣语文教师到企业考察或参加专业培训,加深语文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双师型"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方可望走出困境,打破目前的尴尬局面。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