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一、巧妙化用
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且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句类似,意境却不同。范词旨在去国之情与忧国之意。那碧天黄叶、秋风秋色,苍茫无情;那乡魂、那旅思、欲睡难眠;故而酒浇愁肠化作相思泪。而王词意在写痴女与情男的离别之苦。将"黄叶地"改为"黄花地"一字之差,意境大变。试想在一个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早晨,一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女子,眼睛哭得红肿,竟然以为泪水染红了霜林!离情何等沉重!"霜叶"与"黄花"相伴,"黄花"与莺莺相映。"黄花地"比"黄叶地"更符合实情。"离人泪"比"相思泪",更符合离别之境。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这一逸闻,正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可见化用之妙。
再者,古人写"离愁"的句子可谓多矣。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的动"的比喻,李清照《武陵春》也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只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明显化用二者之词句。莺莺遥望骑马远去的张生,坐着慢行车儿,那被离别煎熬的愁情何等沉重!但这烦恼忧愁既无形象又无重量,作者便想到石孝友的"马儿驮"、李清照的"船儿载",由此想到莺莺的车,于是便有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曲词。这比喻贴切新奇,既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又有助于人物的刻画。能融会贯通臻于此境,真乃高手!
二、善用修辞
借助夸张、对比的修辞刻画人物心理,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如:[滚绣球]"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是说莺莺刚听见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了下来。用这高度夸张的曲词,来形容当时莺莺与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淋漓至极。
三、借鉴口语
常言道:诗词尚雅,曲语尚俗。[叨叨令]就极富生活气息。这段曲词写的是莺莺在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痛苦之情。因此,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用了一些儿化词――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等,叠音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等,还有衬字"也么哥"。作者把这些日常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来并兼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长亭送别的自然本色。
总之,《长亭送别》的语言如"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既有华丽浓艳之美丽,又有本色自然之美色雅俗共赏。
王爱国,河北省南宫中学教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