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育类论文】《荷塘月色》重读札记

来源: 2018-02-26 16:52

 郁达夫曾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特别是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一篇篇都脍炙人口,其中《荷塘月色》更是历久传诵,佳话不断,一直是中学语文各种版本教材中的经典美文。 
  《荷塘月色》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语言清雅优美,意味隽永含蓄。那"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幽静净美让多少人沉醉其中,徜徉流连,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又引领着多少人从那一条"幽僻"的"曲折的小煤屑路"慢慢步入华美幽雅的文学殿堂,去追求艺术女神的青睐。可以说,朱自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荷塘月色》的艺术价值,决不仅仅在于它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月白风清、暗香流动的荷塘美景,是一篇只供人观赏的表现自然美的精品。它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它通过借景寄情的艺术手法,蕴涵着的内在情思。情景融合,这是我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抒情和写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表里,才构成具有艺术魅力的美文佳作。清末民初,也曾在清华任教的文学理论家王国维就深有体会地说过,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么,《荷塘月色》中的"景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语"呢?就凭朱先生文章开篇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众多世人很是不宁静。长期以来,关于此方面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先是说朱先生用文章做枪杆,表现了一进步文人对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大肆屠杀革命人民和共产党人,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的不满和反抗。有人认为是"政治层面的附会"。后来又有封先勇先生的"智者的孤独情绪"说,"是因自己高出芸芸众生而不被人理解(包括自己的妻子)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有人认为是主观片面臆测,导致审美判断失当。还有"人生的感伤"说,认为是朱先生抒发的是"源于贫困的家庭生活及人生苦境的深切感受,精神的极度苦闷。"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太现实低俗,以致模糊了朱先生的清高傲岸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品析鉴赏,如国人的中庸之道说、现代作家个性的执拗说、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坚守说、文人才子的江南情结说等等,不一而足。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说读者的再创造远远丰富于作者的原创作,但人们都想为《荷塘月色》的主题做一个恰当合适的确定,机缘地是,却从没有人如愿。即使是在教学中,讲解课文主题时,也一直遮遮掩掩,以最为模糊主义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来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大而化之地、笼统地"代替"文章主旨。 
  尽管如此,一届届学生依然那么地钟情于这篇文章,依然那么地神往清华园里的一方荷塘,依然把景仰渴慕的眼光投向那荷塘边的汉白玉雕像,把恭敬钦佩的感情穿过时空传递给那虽清瘦却挺直的身影。其实,做确定又如何,不做确定又如何?只要在这诗情画意的篇章前面,倔强地站立着先生就够了。那月光下的一片片荷叶,那荷塘上的一丝丝月光,还有那随风而来的一阵阵清香,那萦绕心怀的一声声莲曲,哪一点不是先生的缕缕情思,哪一点不是先生的汩汩心血。往往,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最优秀的人格精神的再现。美丽的文字出于美丽的心。如果置文学分析于不顾的话,单凭读完《荷塘月色》后那纯粹的感觉,我们感受到的不正是先生那颗既有喜悦的欢愉又有些苦涩的烦闷的微微颤抖的心吗?先生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又是一个充满爱的人,他透过圆圆的眼镜带着一份忧愁的慈爱目光在凝视着荷塘时,不也在凝视着芸芸众生吗?他在荷塘月色一片清静的天地里并不是心旷神怡,怡然自得,而是欲说还休,斩不断,理还乱。单从景物上看,标题中就透露出一丝静谧,月夜的荷塘自然是难得喧闹。而且这里"幽僻"、"少人走"、"寂寞"。月光也"静静地"流泻。先生也写蝉鸣和蛙叫,但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动中更显静寂。那么我们能说这里的寂静就是作者心境的平静吗?是寂然无声的冷静吗?是消极颓废的沉静吗?不,这里并不静。静只是它的形式,内容却是以静寓动,包蕴着先生内心的"颇不平静"。 
  先生一开头就这样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本文的文眼,整个文章中都渗透着这种情绪。关于那"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在实在难以找到具体、准确的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虽说我们不必去为文章敷上政治色彩,但我们也不能强行地把具有社会性的人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生生地剥离出来,还是应该审视一下作者的生活社会及其生平。况且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从不固守于象牙塔中,而是关注社会,心忧百姓。朱自清先生1898年出生于江苏,幼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生活了13年,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这里更多地接受了新文艺思潮的影响。他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也正是受到五四浪潮的影响才走上了文学道路。而在写作本文的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发动了"四・一五"广州大屠杀。试想,作为一个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能对此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吗?朱自清曾这样评论道:"近来广州的事变,杀了那么些人,烧了那么些房屋,也许是在恐怖的开始吧!"他对反动派的暴行极其愤慨,但又对革命抱怀疑态度,看不清革命的前途,从而表现出极度的彷徨和烦闷。他像一位盲人在黑暗的世界慢慢摸索。他说:"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那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些余暇,它就来盘踞心头,挥也挥不去"。(《那里走》)其实,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何去何从,是当时处于彷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大困惑,不只是朱自清一人。鲁迅当时不也正躲在绍兴会馆里埋头抄写古碑吗?由此,我们就可大概推知"颇不宁静"的原因了。文中对幽深静谧的荷塘月色的描写,我们也可看作是苦闷彷徨而不得解时,朱自清想寻觅、营造的一个可以让灵魂暂时歇息休憩的理想境界。文中作者直接而集中地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是在第三段。正如作者所说,"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他要借幽静的月夜荷塘来摆脱萦绕于心的苦闷困惑,想忘情于更深月淡杨柳蓊郁的迷人景色,想赢得片刻的逍遥,躲避那样令人窒息的世界。因此荷塘月色是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那月色下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也确实令作者有那么片刻的物我两忘。但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在这淡雅静谧中,先生仍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因高洁的品质而无法超脱无法忘情的淡淡的忧愁。他用了许多笔墨,细腻而绵密地描写了清华园里荷塘月色,花是那么明丽,月是那么清幽。然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直"的莲花,月是庄子化身为一棵树在深夜里孤独地看守的明月。先生似乎沉醉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然而这沉醉不是沉沦,而是升华。意境是清静的,意蕴却是高远的。他欣赏荷花,欣赏月色,正是他文人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生发,也是他纯净自持的内心自白。淡雅高贵、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的荷花,正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淡淡忧愁,这些正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这就是先生,是先生超脱忘情的喜悦与难以释怀的忧愁相互交织的审美情怀。在这种心绪下,塘外的"远山"和"路灯"虽悄然无言,却把淡淡的愁闷引上心头,"蝉声"与"蛙声"虽聒噪不休,却难以引人丝毫兴致,于是先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从对江南旧俗的追恋中,先生自然地流露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幸福人生的追求的心曲。这种借大自然的形神表现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的曲笔,虽说不能和鲁迅觉悟清醒后对污浊社会的愤怒呐喊一样让人振奋,但也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格之美,人性之纯,让人心痛。这是一个为天下之忧而忧却又无可奈何的人,是一个希望用自然美景抚慰现实痛苦的努力挣扎的人,更是一个出于自身正直的良知而无法割舍为社会为人民忧愁烦闷的人。 
  而在后来,也正是这样一个"亭亭净直"、一身正气、内心怀着美好憧憬的文人,在其晚年身患严重胃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连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的情况下,为北平当局任意拘捕人而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拖了十几年的病体再也经受不住煎熬,1948年8月6日,先生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死前,先生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给予了热情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先生的一生是艰难的,但他处困不屈、甘贫守坚的良知却是后世楷模;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像《荷塘月色》这样的艺术精品需要我们仔细地去揣摩,去体味,才能真正把握其中蕴涵着的诗情画意,才能真正读懂先生。再读《荷塘月色》,只觉那颗忧国忧民之心越来越明显,他的悲愤,他的无奈,他的伤悲,无一不在那柔美的文字中显现毕尽。鲁迅曾有诗曰:"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从当时的旧中国"听乎无声"中感受到了"无声"的惊雷。我们从荷塘月色的沉静中又何尝不能窥见先生那浩茫的心事呢!他记夜游,绘月色,借美好事物抒怀,闲适静谧,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寄托之深,感慨之切,理想之美,追求之高都让人长叹良久,让人心生敬意。在此引用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所题作的一首诗,以表对先生的无限缅怀:"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刘玉芳,湖北黄梅一中教师。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