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评裘山山的《艳遇》
艾略特说过,诗人并不放纵感情,他只是逃避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的感情其实并不比旁人更多,但他善于找到最独特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情,他越逃避那表面轰轰烈烈的感情,就越能赋予感情以绵长悠久的回味。今年的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上,一部名为《军嫂上岛》的"主旋律"小品引发了观众不少争议,许多人评其虚假、做作,我想这正是为着要有意地"讴歌感情"而"放纵感情"的缘故了。而这篇《艳遇》的取材其实与那小品类似,本也可归于"主旋律"中,但读来却让人动容、肃然,其成功之处,大概也正在于对感情的节制。
一种非凡的感情,究竟要怎样表达才能更显其非凡之处?非凡的感情必须配上非凡的笔调、恣肆的渲染吗?此作叙述,笔调冷静、客观,没有一丝一毫的渲染、强调。且看散文中的女主人公在最初的一见钟情三年之后突然接到心仪对象电话的一幕――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通篇都是"他问""她说""她答"之类,没有一个形容词,也没有一句朱军倪萍式的煽情。非凡、伟大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沉浸在真正非凡、伟大中的主人公们,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伟大与非凡,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在做着本来该做的东西,在追求本来该追求的东西,而没有丝毫特别的感觉。而这也正是他们真正的伟大之处――我们看来是非凡,他们道来却平凡。
正是这样一种冷静的节制,形成了不凡与平凡之间的巨大张力,更让一种伟大的感情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源于其本身的存在价值。反之,各种渲染只会让这种感情的价值附庸于某种轰动的需要或教化的理念而被阉割。
然而我们在理解艾略特的那句话时,绝不可以只掌握"节制"这一个方面。艾略特要求诗人逃离感情,绝不是要作家成为生活的纯粹的旁观者,而是要作家在摆脱纯粹感情的束缚之后,形成"洞察",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发掘其背后的多彩的意趣。散文取名为"艳遇",正体现了作者"节制"背后的对人生世象的穿透与反讽。诚如作者直言:"忽然想起了不久前看的一出话剧,名字叫《艳遇》,讲的是现代人的办公室恋情以及婚外恋三角恋之类。看的时候我就想,这算什么艳遇呢?以后我一定要写个真正的艳遇。"正是通过这种洞察,通过"艳遇"这个特别的名字,作者笔下的故事也就在获得自身独立价值的同时,更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成为一面镜子,映照了当下围绕感情的种种世象。而且这种对照透着智慧,令人感动,决不会如一般说教那样让人反感。原因何在呢?高超的作者不会逞一时之快地扔石头击中读者,而是想办法巧妙地放置、安插,在读者的阅读之路上巧妙地放上一个小石头,让读者的眼睛和心灵经过时,自己去触动、发现吧。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