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语文阅读教学趣谈
听省市教研室组织的几次高中语文公开课,组织者特别强调文本的朗读与欣赏,不禁想起2004年在随州听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时秦于刚特级教师评课时说的一句话"语文教学不可不读,不可误读,不可泛读"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时下,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把课堂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应对应试教育有关的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知识练习上,而对如何进行泛读与精读、速读和略读、默读、朗读、背诵等的指导和培养却未引起重视,要么泛泛而读,为读而读,要么少读甚至不读。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母语的感情,使语文的趣味性、创造性和自由想象空间越来越宽,让语文更具人文色彩。
那么,读什么?怎么读?
初读,感知内容,对文本作尝试性的理解和探索。
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性初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教师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或者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或者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提出另外的预习要求,让学生从理解课题入手作尝试性的理解和探索阅读课文。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能够找出文中优美词句,大体把握文章内容,同时结合预习提示和练习思考进行讨论,发表看法,提出疑问,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资料,并且可培养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精读,理解深层语言含义,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精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文本内容,能够从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观点、文章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句段的联系,就课文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品味、分析出文章中的一些字、词、句的深邃含义,形成一定语法修辞、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教学中要做到五注重:(1)注重练习,探索读;(2)注重中心句,联系读;(3)注重重点词句,品析读;(4)注重细节,比较读;(5)注重想象,畅谈读。课堂上教师在精讲的同时,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不宜过细过深,应抓住作品的特点进行,采用"启发式"或者"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使之经常在书上勾画圈点,在课文上做旁批注释,以利于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记忆。在"读"的训练上,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优化:(1)增强训练意识,明确阅读目的,克服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程式化。叶圣陶先生在《前言》中说"决不能让学生乱读一遍算了"要有目的性。对于那种即使每段课文和重点句子学习后,都要让学生一成不变地读,或者是问到某句读一读,答不上问题读一读等等这类不知道为了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还是培养阅读技能,抑或二者兼有的做法,教师必须摈弃这类没有明确提出训练目的的"读"。精读就必须有目的,对于重点段、重点句,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2)根据训练目的,选择阅读形式。如了解课文大意,探究词句意思,揣摩写法与意图,要边读边思考,一般宜小声读或者默读。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否动情传情,可指名朗读,或者分组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读,要激情昂扬。当学生读不到位,教师应示范读,或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声像制品,让语文的趣味性从单一枯燥的教学中淡化出来,使母语的丰富和美妙产生无穷的魅力。
赏读,体会感情,展现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欣赏读是高品味的读,一般利用朗读形式,放在结果阶段。它是在品析的基础上深探文章蕴涵的主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式上可由学生自由读,酿造感情;教师示范读,渲染感情;学生表演读或者表情读,体会感情。弄懂课文内容,吃透知识,形成能力,以达到领悟感情、养成感情、形成情趣并陶冶情操。这样会使语文教学更趋简单和更富有趣味,同时也让学生把精力放在欣赏方面,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语文程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丁明霞,女,长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