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教育为何?教育何为?

来源: 2018-05-10 11:30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引领和促进学生发展。如何才能引领与促进学生成长,则需要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概括起来是:读懂需要,寻找可能,择机转化,处理适中,赋予意义。    
 
所以,要使得教育具有针对性,找准教育的起点,使教育有作为,第一个前提性条件就是读懂学生需要,这是教育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展开的基础性条件。很多情况下,教育实效性不高甚至逆反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出学生需要。而在教育学视野中对学生需要的解读,不能脱离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但要能够读懂需要并不是件容易事,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基础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就基础性需要来说,有的需要,比如衣食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底线需要,是必须满足的需要。所谓基础性需要基础上的发展性需要则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需要实现过程。如果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发挥点拨、引导、提升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满足需要方式的异化,走上自我发展的误区。人总是需要得到承认的,被忽视的学生往往会自行找到需要替代,用不同的方式甚至消极、反价值的方式来满足需要。读不懂学生需要,教育就成了对不了病症的"下药",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下药",有的教师"胡乱下药",这些都导致教育效益不能最大化。在读需要过程中,需要划分什么需要是合理的,什么需要是不合理的;什么需要是积极的,什么需要是消极的;什么需要是正常的,什么需要是不正常的;什么需要是关键的,什么需要是表面上的;什么需要是真实的,什么需要是虚假的,等等。读需要的本领是教师第一基本功,也是关键基本功,只有知道了需要是什么,才能找到满足需要、提升需要、创造需要的策略。 
 
 
提升和创造需要的前提是寻找到可能,只有在可能性上有了具体突破,才能实现需要的替代、迁移、整合以及需要满足机制的建立等。没有了可能,找不到可能的教育同样是盲目的,或者也是在别的视野下的需要解读,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学视野下的需要解读。一旦对需要有了真切的教育学视野的解读,也就找到了在一种教育意向支配下的发展可能,为此,教师的第二个基本功就是发现或寻找可能。这种可能是具体可能,可以在教育意向支配下的可能,可以转变为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的可能。一旦找到了可能,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找到了学生发展的生长点,也找到了教育发力的聚焦点。针对着现实具体可能的教育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可能,这种可能是一种自为的需要,是一种不断的动态调整着的需要,使死的自在需要活起来的是现实可能的出现,而这需要我们去具体地发现甚至尝试,因为可能是教育生成出来的。 

 

 

  教育从可能开始,因为人具有可塑性,如果人不可塑,那么,就谈不上什么教育了。教育的起点是从可能开始,如果我们认定学生发展的不可能,教育自然会迷失。在很多教师教育失败的案例中,第一是教师读不懂学生,看不懂学生,缺少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教师就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信息缺少敏感性,无法真正读懂学生。第二是教师知道学生的需要,但发现不了现实的教育可能,没有办法为自己开展教育工作创造教育机会,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知道学生的需要,却无法有针对性地把这种需要转换为具体的可能。 
   
  三、择机转化 
   
  读懂了需要,找到了可能,只能说具备了形成具体教育意向的工作思路,但不等于已经进行了真实的教育活动。真实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不但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还要把握住教育契机,教师需要学会等待或及时抓住机会。如看到学生敲碗,教师马上就表扬、鼓励,不但对这个学生没有好处,还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把握好教育时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由于缺少教育机智和策略,很多教育机会被白白浪费,生成出来的教育资源也不断地流失。教师如果缺少捕捉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即使出现了时机,教师也把握不住,更不要说为了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创造机会了。因此,选择时机很重要。如果看到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抓住机会,有效地进行转化和引导,其效果可想而知,有时候这种转化是靠教师个人实现的,有时候是靠营造集体氛围借劲发力的。 
  在一些教师的教育生涯中,尽管他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也看了很多书,但由于教育学意识的淡漠,教育实践经验积累的不够,总是由于火候不到而错失良机,时机把握不好反而使得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如果不加以适时引导,那位同学也就一直只能在吃饭之后靠敲碗体现自己的才能,这不但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流失,同时也助长了一种不良行为。在很多教育家的成功作品中往往就是火候掌握的好,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式,加以恰当的点拨,结果收到了教育的成功。择机转化是教师的又一个重要工作原则。 
   
  四、处理适中 
   
  学生的发展有反复,教育也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日常事件的处理中,即使是在把握住机会的时候,对于事件以及教育机会的处理也有一个度的要求。处理问题或事件,适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适中了,不偏不急,教育才能细水长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或学生教师之间的冲突,教师的"度"的把握能力非常重要。这种度就是适中,也就是教师在处理事件、冲突过程中如何能够把握好度,达到适中的地步和要求,这是教育的艺术。有时候,教师虽然非常有理,但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也会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不允许教师有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对于社会而言,可能首先是合法、合理,然后才是合情,而学校教育工作恰恰相反,首先是合情,然后是合理,最后才是合法,只要是在常态的情况下。更何况,教育在本质上是允许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所以,在处理事件、问题时,适中、弹性和一定的宽容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教育的人文情怀。做人的工作就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工作。打开心灵的大门,让心灵充满成长的欢乐,就必须有一定的宽容度,最人性的工作往往是最宽容的工作。但宽容不是纵容,如何在处理事件和冲突中达到适中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而读懂了需要,找到了可能,选择好了时机,处理适中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赋予意义 
   
  教育生活说到底是让师生共同过一段或长或短的精神生活。有意思的生活就在于有意义。而意义是多向、丰富的,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意义的生成机制,是一个立体、复杂、有结构的活动。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得知识和规则在精神层面内化,这种内化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在规则上的自律及自我负责意识的形成等。而要达到这种内化状态就必须要有意义,可以被学生反思并接受的意义。教育作为一种价值介入活动,其本身就要求进行不断地赋予意义的活动,教育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构造意义的机制,赋予意义是提升教育境界的终极关怀。那么,赋予什么意义呢?赋予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意义。而意义的丰富性,则正是给教育创造留下了广阔天地,给教师的智慧留有发挥的空间。意义的增生性、扩展性、渗透性使得教育生活充满了乐趣,使得师生可以毫无保留地进入生活世界,甚至带来教育的惊诧,比如有的中学生就是不理短发,教师实在没有办法,说了句:就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也剃个头吧。学生居然就把"难剃的头给剃了"。面子也是一种意义,教师的面子比学校的规定要大多了,所以,教育还要"讲面子"。意义使得教育始终是一种充满意味的工作。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生成教育意义的时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每天的学校生活中,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具有教育学素养,是否有教育意识。 
  总之,教育活动就是一种读懂学生需要的活动,寻找发展可能的活动,选择捕捉教育时机的活动,机智适度地处理各种事情、事件的活动,而最终是一种不断地赋予生命成长意义的活动。教育为何?教育为此也。教育何为?教育此为也。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