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识课程对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 要: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法搜集了有关通识教育的资料,从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出发,与国外目前实施的通识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进程,旨在借鉴国外通识课程改革的经验,对我国大学目前的通识课程改革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改革 本科课程
当前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由传统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专才"与"通才"平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过于强调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出的高材生大多只是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固守成规,缺乏创造性、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1]。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即"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它反对现代大学过于注重学科门类,割裂知识的系统性,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修科目。
一、我国本科课程的特点
首先,我国教育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均以学科为主导,单一学科教育越来越深入,致使学科分化严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盛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创新性思维模式培养逐渐减弱。本科课程注重学科门类,主要是因为学校现行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模式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此类平台。其次,师资队伍是实施通识课程的关键因素。但我国本科阶段教师专业化倾向严重,通识课程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足,这对通识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巨大挑战。最后,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在探究符合我国大学生的通识课程体系。如北京大学"元培模式",实施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专业对口,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实行弹性学制;复旦大学的"走廊式",大学新生不按专业分班,进入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一年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通识课程有核心课程、专项课程及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等;再者中山大学"博雅化"通识课程,主修古代经典课程,如《诗经》、古希腊史诗、但丁《神曲》等课程。
可以看到,我国的通识课程设置虽然一些院校在积极努力的探索,但是仍未普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以学科门类划分专业,进行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大量探索,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
二、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
美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发源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通识教育本身的研究,如起源、内涵等;二是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的研究上,美国的不同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芝加哥大学是经典名著课程的代表,课程主要有人文、文明研究和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和数学类课程及社会科学类课程[2],这是以赫钦斯主导的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了轻松的智力发展的环境,因此成就了芝加哥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对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布朗大学的通识课程以自由选修课程为特点。布朗大学给予大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规划大学课程。同时,该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的独立判断和选择能力。学生入学后,只提供课程目录、选课程序,而且没有必修课,学期末的成绩单上不会公布不及格的成绩,还鼓励学生挖掘潜能,这样,每位学生的课表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斯坦福大学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它追求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努力做到教与学、讲授与研究、交流与发现的完美结合[3]。2013年该校实行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课程方案有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四类必修课,不同类别下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4]。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让学生在不同领域适当选修一些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可以跨模块选修,扩大了学习的广度。
三、通识教育课程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完善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明确通识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全人"、"完人",最终达到和谐的自我实现,实现自身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但要全面,更要个性化,打破知识之间的学科界限,让学生树立完整的知识观,这样才能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有广阔的视角。同时,通识课程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知识的传承固然很重要,但通识教育最终追求的是知识的创新与超越。通识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批判意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并创造自我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提升师资水平。
首先,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学校应增强通识教育理念在教师中的影响力,对教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培训,鼓励教师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其次,提高理论素养,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对通识教育理论的认同,使教师更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通识课程研究中,增强教学能力,形成与通识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本科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重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开设更多的实验性课程。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识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学生在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考试制度、分数的概念,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通识课程中受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服务。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门类,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识课程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识课程的改革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