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机与活力荡漾于语文课堂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13134933.htm
一、 营造氛围,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情景交融,努力追求教学美的艺术
三、移情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四、焕发活力,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机;活力
Let source of vitality and vitality ripple a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Gong Xiu- feng
【Abstract】The host letting the language classroom be full of source of vitality and vitality, letting the student become a study.Let the student have a demonstration oneself the satge of artistic talent, achieve success of joy,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creative power.
A, construction atmosphere, establish equal harmony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wo, the scene blend, effort pursue the art of teaching the United States
Three, change mind to stir up, full transfer the student's emotion
Four, shining vitality, open an exhibition abundant of study activity
【Key words】Language; Classroom; Source of vitality; Vitality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必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行,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已经开始转变观念,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1.营造氛围,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学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生命活力的释放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学生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孙双金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而教师则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啊,交流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的。惟有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师生生命的升华。
2.情景交融,努力追求教学美的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新课标已指出: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美。
对于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仅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读一读进行赏析总觉得有些势单力薄、美中不足。倘若利用视觉媒体辅助教学,必能变文字为直观,令学生直接感受到景物,引起共鸣,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例如初一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济南的冬天到底美在哪里?用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后,展示投影图片《阳光下的小城》、《雪后的山景》、《济南的冬水》,灿烂的阳光、碧绿的澄清的水、别致的雪景立即逼真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再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配合以《高山流水》的古筝名曲,恰到好处的旁白,色彩明快的图象,啾啾鸟鸣、淙淙水声,强烈的色彩冲击与动听的音乐,给学生以新鲜感,当然比白纸黑字干巴巴的朗读更直观、更具体。学生在惊叹美的同时,冬的美景已铭刻于心。在这一基础上,再来背诵,体会修辞手法,也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杜甫的《登高》、曹禺的《雷雨》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
就学生主体而言,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学生对“空山”的理解仅局限在山中无人上,我就启发他们想象:山中既然无人,那么作者就表现了一种静谧、清新的氛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与追求。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展现了一幅纯净、明澈、月色朦胧、有声有色的美妙画卷,最妙的是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幽静、迷人的山间传来了洗衣姑娘和渔人们的欢笑声。多么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的和谐美妙。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然会领略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如果知识贮备丰富一些,还能得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尚未到达顶点的那一瞬间最有魅力。因为它最有孕育性,最能让作家展开美丽的翅膀”(莱辛)这样的理性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但这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换句话说,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3.移情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许多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说来,说有就有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指挥。
对于课文中本身就是“移情”的描写,教师要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移情”手法言志、传道、抒情。
在教学文言文时,学生常常提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就可以用其他作家或名人的话作类比“移情” 。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4.焕发活力,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活动是人类生命、能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本源。教学即是认识过程,又是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而是学生获得充分、生动发展的必需。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获取鲜活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才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的活动化,即用活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活动因素,精心地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拓展活动的时空,丰富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引人入胜的愉悦的学习活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性、立体化的大课堂。通过活动促进内化,通过内化推动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4.1引进实践活动法。
依据课文创设的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积极性,表演潜能激活出来,让学生做主持人,表演课本剧,辩论会等。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可巧妙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电视台主持人,结合观潮场景,结合画面,作现场解说员。学生踊跃参与,这样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丰富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表达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谈谈自己在家与父母关系如何呢?愿意与父母说说心里话吗?推荐三个学生作现场表演。《皇帝新装》让学生自己学课文,让几名学生准备简单的道具,插上想象的翅膀,融入到角色中去,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听课老师一片赞誉声,把课堂推向高潮,学生思维活跃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
4.2勤练笔法。
学到最终,最理想的目的,学会模仿,并有所创新,表情达意,上升到自己创造阶段,人人是创造之才,处处是创新之地。因此,勤于练笔,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才能,更是闪烁着学生创新之花。《理想》(刘沙河)一首诗的学习,诗人联想翩翩,借助石、火、灯、路、罗盘等物象表达诗人对理想执著的追求,为了既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诗人运用打比方,异彩纷呈,意味深长。我设计一道练习: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请同学们用一首小诗表达对老师的情谊。让同学们当一回“诗人”。学生写到:“老师的眼睛,如晶亮的明灯;似清澈的溪水;像跳动的火苗;如柔和的月光;如和煦的春风……”,”老师如春蚕悄悄编织理想的丝线,您将甘霖轻轻投洒茁壮的幼苗……”一首首清新隽永小诗,我不禁眼睛为之一亮,学生挺有艺术的灵性。如《蚊子和狮子》给蚊子撞在蜘蛛网上,设想一下别的结局。可以激活学生非凡的想象力。
4.3片断课文欣赏法。
新课程实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美文,清香书页,展示丰富多彩生活画卷。《观潮》一文,可以让学生欣赏四幅画入手:弄潮图,观潮图,演习图,海潮图。可以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喜欢它什么?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句子?这些佳句好在哪里?说说理由。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进行赏析。
4.4学科间联系法。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学科间联系,学会用准确简要语言表述问题。一道化学方程式,一幅光的反射图,可以让学生用简明语言表述。如一九九九年南京市语文中考题。渡江战役时,为什么称“南京政府”,而不称“蒋介石政府”,这里结合当时历史知识,便迎刃而解了。如《羚羊木雕》,插上一段《天长地久》的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5 绘图法。
朱自清《春》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图,来展示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让学生替会春雨细、绵、闪亮、轻盈特点,柳条轻轻抚动,如果雨点很大,不符合春雨的特征,图文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
4.6收集资料法。
《狼》一文学习时,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学习《乡愁》一文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写思乡的诗句。
4.7学生质疑法。
学生通过自学,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再让大家分组讨论,互相合作,最终寻求到解决的答案。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在语文教学课堂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才能在互动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获得心灵的交流,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里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语文课堂将会真正成为创造师生精神生命的天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