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来源: 2018-12-24 12:59

   【摘要】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也是戚戚相关的。而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渐走向枯燥无味,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学生们正在被书本束缚住,书本就像是枷锁,锁住了他们的步伐和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去解开他们的枷锁,将语文不断地生活化,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 
  【关键词】小学教育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始终认为教育是为了人们的解放,这个解放是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类社会需要不断进步,而这个进步需要通过教育来促进。“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教育思想,也是他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处处都以成绩为重,这样慢慢地忽略了教育中的生活化现象,尤其是语文,这种忽视的程度更加严重。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了教书而教学,不断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匆忙地教,学生匆忙地学,拼命地去记,最终却没有将所学的知识掌握。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的教学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备人生的高度,语文教学该怎么进行才更有效果,是现在语文教学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教育资源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服务到生活中来。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生活的提升,我们要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都可以成为学习语文的素材,利用他们生活中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表达水平。 
  现在的课堂上,教师捧着课本教,学生捧着课本学,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与生活脱节,明明很努力地学习,但进步却很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和生活。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放手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和需求,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运用“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如教师在教授关于《夏天》识字的时候,会收集一些和课文内容联系很密切的声像资料,特写的、整体的、局部的,配上一些相关的文字�Y料,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故事和情景创设,学生们似乎站在夏天前,聆听蝉的鸣叫,观看蟋蟀的扑斗,感受炎热夏天带来的感受。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课,这节课主要是讲沙漠中的绿洲――迪拜,教师通过播放迪拜绿化的图片,让学生在没有去过迪拜的情况下感受到迪拜绿化的美丽。通过叙述每一棵树木是怎样培育的,来体会迪拜人民耗费的心血之大。最后教师通过播放迪拜的宣传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迪拜,了解这个城市的文明。正是因为这些形象而生动的生活素材,使学生们深深地沉醉于语文课中,感受到迪拜的迷人景色。 
  二、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编者从众多优秀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和文质都十分优美。但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有些文本的内容过于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难用有限的知识去感悟那些深奥的道理。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提高教师对现行教材的把握能力。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细致的分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整学习内容,使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使他们的能动性、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也带到课堂。如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时事新闻、好人好事、社会现象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会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教学手段上来说,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去自我发现、领悟、体会,光对着课本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用一些艺术手段,利用音乐、绘画、视频、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实践和创新的热情。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这样的。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更说明了“行”的重要性。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生活来教学,从而使学生明白道理,学到知识。“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 
  三、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是教学园地,时时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学生们如果想要学好语文,仅凭他们现在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学校的教材已经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说是思维水平往往与所学的课文需要的理解能力是相差很远的。在现在的学习中,优秀的学生都是那些自己实践过或参观过的学生。因为他们通过旅游,涉猎到了课堂中无法涉及的东西,那就是感性知识。可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种出去旅游的机会的,那怎样才能让那些一直生活在小圈子里的学生体悟到书本中一些难度较高的情感呢?只有将教学情境生活化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之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 
  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当时的人物的感情呢?这是一篇古文,也无法让学生坐着时光列车回到那个朝代,那该怎么办呢?仅仅只靠课文内容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了。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个图片或者视频,带学生去了解它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间,从这些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演绎这个剧本。只有给他们创设情境,再给他们一定的理解时间,自然而然的,虽然无法见证历史,但也能真正感受历史。所以,对于这种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表演来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廉颇和蔺相如,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会怎样做?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围观者,面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又会有什么想法,会对他们两个说些什么?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又知道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将相和合战无不胜的道理。同时,在课本剧的排练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不仅是一种对生活实践的学习,还是学生真正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对语文改革的一种预先性的实践。生活化的语文会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会让学生更加理解学习的意义,不再会因为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而不愿意学习。相反,他们会利用语文去体悟生活,运用生活去理解语文中的遣词造句,完善自己的说话之道,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