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海中烟工业招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习题及答案[21]
1(单选题) 苏州曾经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明末清初以后,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身份和观念转化外,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而作为社会主流的士绅观念和意识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浸润展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因如此,晚清苏州民风靡弱闲散,生活节奏缓慢,缺乏早期现代化必需的紧迫感与开拓精神。清末及民国初期,苏州人很少愿意将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至于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在当地难以消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路。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清末苏州资金消纳的途径与方式
B.苏州民众在士绅观念影响下的转变
C.民国初期苏州实业发展衰落的原因
D.士绅观念制约了近代苏州的现代化进程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前半部分是讲明末清初之后苏州人的观念没有太大的变化,并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主流的士绅观念和意识”民众中的影响。后半部分讲这种影响的结果概括而言就是:士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进而影响到民众缺乏紧迫感和开拓精神,最终制约了苏州现代化的进程。全段围绕士绅观念的影响展开,“正因如此”之后所论述的,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整个段落的主体词为“士绅观念”和“早期现代化”,对此概括最全面的为D项。A、B、C项都不够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前些年翻看先生的这本书时,尽管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味,对这本话语剪辑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下潜藏的 常常默契会心,但读完仍是感到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至理名言 戛然而止
B.妙言要道 耳目一新
C.不经之谈 百读不厌
D.微言大义 意犹未尽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成语填空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应用。
先看第一空,“不经之谈”是贬义词,首先排除C;“至理名言”是指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用“潜藏”修饰不恰当,排除A。再看第二空,前面提到“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味”,又常常“常常默契会心”,说明对内容很熟悉,用“耳目一新”不恰当,排除B。故正确答案为D。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电子现金这一新的货币形式。电子现金是一种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的数字信息,它同信用卡不一样,信用卡本身并不是货币,而只是一种转账手段;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但它又和金币、纸币不一样,是种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实现现金的功能。
电子现金是种数字信息,它和纸币一样,本身并没有价值,所以有被伪造的危险,为此就要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从技术上说,电子签名比纸币上使用的水印更难伪造。但电子现金和其他数字信息一样容易复制,因此,需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然后向多家店铺支付。另外,电子现金的匿名性会给来路不明的钱财提供洗钱的方便,这点需要防范。
电子现金蕴藏着创造巨大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所谓数字商品就是在交易中不用真的商品在场,只是把有关商品间的信息列出供选购,到提货时才取出真正的商品。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隔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交易所花的费用几乎为零,所以今后它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弹出材料3(单选题)为了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的发生,就需要( )。
A.使用电子签名和水印
B.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
C.使用电子签名和数字信息
D.使用网络技术和加密技术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第一句提到电子现金有被伪造的危险,接着由“为此”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即“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B项表述正确。
A项的“水印”是纸币上使用的,且不能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发生;C项的“数字信息”和D项的“网络技术”,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两种解决方法。
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是( )。
A.依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间的信息交换
B.依靠有关商品的信息列出供选购
C.依靠生产地和消费地不管多远都可以进行交易
D.依靠电子现金蕴藏的创造巨大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文章最后一句“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可直接推出A项内容即为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
B项内容是“数字商品”的内涵,而非“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C项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数字商品交易的好处,也不是完成“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D项内容是之所以使用电子现金来进行数字商品交易的原因。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5(单选题)对于“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和“电子现金本身并没有价值”两句话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是一种数字信息
B.电子现金这种数字信息,要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
C.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是通过数据交换实现现金功能
D.电子现金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文章第一段最后在解释电子现金时,由后文“是种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实现现金的功能”可知C项表述是对题目两句话的正确理解。
A项“仅仅”的表述有误,电子现金是种数字信息,但题目的两句话除了强调它是没有物理实体的一种数字信息之外,还强调它能够直接购买东西,实现现金的功能,其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数字信息;B项没有体现题目第一句话提到的货币功能;D项本身表述有误,电子现金实现的是“现金功能”而非“交换功能”。
故正确答案为C。
6(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对电子现金的优势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现金的使用过程中商家不再承担假钞的风险
B.电子现金是绝对不会丢失的
C.用电子现金购物可以免费送货
D.电子现金的使用帮助人们实现无地域限制和无时间限制购物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最后几句即在叙述电子现金的优势。由最后一句中“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隔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可知电子现金可无地域限制购物,且面对数字商品,电子现金可随时购物,故D项正确。
由第二段“但”之后的句子可知,电子现金一样存在被复制的危险,故A项表述不正确;同样由电子现金可以被复制冒用可知它也是会丢失,故B项也不正确;文章并没有提到用电子现金购物可免费送货,C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7(单选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交易中把有关商品信息列出供选购,提货时才取出真正的商品,这就是数字商品
B.电子现金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的出观,反映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
C.电子现金在向多家店铺支付前,先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
D.电子现金这种货币形式和信用卡不一样,它本身并不是货币,而只是一种数字信息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文章阅读 解析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表述错误,提取D项的主干是:电子现金本身并不是货币。而由原文可知事实上它是一种货币,故选D。
A、B、C项均可在原文中找到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D。
8(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此题为语句多元考查的标点辨析。当“××说”插入到所说的话中间时,“××说”后面应用逗号,否则前面的话就没有着落。D项冒号应改为逗号,省略号应改为感叹号。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A、B、C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9(单选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正式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 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实现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 过渡的目标。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集体、拒绝个人的主体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C.“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自由增加和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是我国劳动人事改革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以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三句主要讲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为后面劳动人事改革作出铺垫;后三句具体阐述劳动人事改革的目标及其重要意义。由此,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总”的部分,即“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具有的意义。选项中,C项表述最贴合文意。其他三项表述错误,未抓住材料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0(单选题)这些瀑布不为人所共知,这 因为人们对它们不感兴趣或者它们不够迷人, 由于它们处于边远险要之地,游客要想一睹它们的风采就显得困难重重了。
A.不是 而是
B.不但 而且
C.不是 就是
D.不仅 而且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虚词填空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填空。
句中是选择性并列关系,应填入“不是……而是……”,前后并列,但后者为重点,本句中前后成分并列,但显然后面部分为重点。
若理解为递进关系,则“人们对它们不感兴趣”和下文的“游客想要一睹它们的风采”相矛盾。若理解为选择关系选“不是......就是......",则不合逻辑和语意。故正确答案为A。
11(单选题)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大伙通过提高工效、合理调配和技术改造,干劲更大了
B.通过合理调配和技术改造,工效提高了,大伙的干劲更大了
C.通过提高工效,合理调配技术改造,大伙的干劲比以前大多了
D.大伙现在干劲大,是因为调配技术改造合理了,工效得到了提高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病句辨析题 解析本题属于病句辨析题。
A项语序不当,“大伙”应放到“干劲”前面;在C项的句子中,“大伙的干劲”是“通过……”的主语,不合逻辑;D项中“工效得到了提高”是结果,不应接在“是因为……”后面。故正确答案为B。
12(单选题)财富的增加与道德的堕落并不必然成正比。但如果财富的增加不能与公正地分配财富并行,如果社会的普遍的道德水平非但不能相应地得到提高,反而持续不断地下降,那就谈不上有实质意义的自由与平等,社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这段文字的主旨在于( )。
A.财富的增加会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
B.全社会的公平与幸福应体现为财富的公平分配与道德水准的提高
C.道德水准的提高应以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为基础
D.美好社会得以形成的前提是财富的增加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A、D说法与题意不符,C项只是说了道德水准与社会财富分配之间的关系,没有说明题意的主旨,B项全面准确地点明了题干的主旨。故正确答案为B。
13(单选题)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意识到没有,自己都是半个演员。有人角色感强一些,有人弱一些;有人表演能力强一些,有人弱一些。在知识、见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程度就体现在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的差别上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舞台,自己当成演员
B.教师的表演意识和能力影响着教学效果
C.表演能力强的教师往往有好的教学效果
D.知识、见识、表演等都是教师的必修课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第一句首先先认定“教师是演员”,之后分类说“演出”的情况,最后总结“表演”的差别体现在教学效果上。从这个结论可以推出B项与结论更为接近。
A项引申过度,没有忠实材料谈表演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先排除。C项“表演强”和“效果好”的因果关于过于绝对,也排除。D项原题并没有论述“知识、见识”是教师必修课,也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4(单选题)心理学家发现,手势和话语在交流时具有同样的丰富性,手和嘴 表达着说话人的意思,人们听故事时,如果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能够看见讲故事人的手势,他们对故事理解的准确度要比 听到声音时增加10%。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分别 单纯
B.共同 单纯
C.独立 单独
D.一致 单独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实词填空 解析考查语境搭配的实词填空。
文段是讲手和嘴并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故先排除A项和C项。手和嘴可以“共同”使用,手势对话语起到辅助作用,但手和嘴不可能做到“一致”,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句话都有手势,答案锁定B。
第二空“单独”与“听到声音”搭配不当,而“单纯”切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B。
15(单选题)筷子古名曰“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似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据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关于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就。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稳平顺,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导出( )。
A.筷子是商纣时期发明的
B.名词是“筷”这个称谓是在明代出现的
C.筷子是从贵族阶层向劳动阶层普及的
D.吴中是名词“筷”的发源地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根据提问和选项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中《菽园杂记》的“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可推知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观点,材料说的是“似可追溯到”,并非肯定判断语气;B项“筷”这个称谓的出现时间和D项的阶层问题材料并未提及,也无从推导。故正确答案为D。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