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陕西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行测试题:言语理解(5)
21.(2016 联考)
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时,设立了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后汉书•隗嚣传》记载:“(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历代公文的保密方法
B.“封泥”一词的演变过程
C.档案储存办法的演变
D.史书对文书保存方法的记载
【解析】21.首句论述公文保密最早可追溯至夏朝,分号表并列,“商朝时„„典册”论述了商朝设立守藏史对公文进行保密;“周朝„„机构”论述周朝公文保密的方法是收藏于天府;“到了秦朝„„做法”论述秦朝使用封泥进行公文保密,“到了东汉„„比喻词”论述东汉也是用封泥进行公文保密的,后文举例子解释说明。文段论述不同朝代公文的保密方法,概括全文,对应 A 项。B 项:“封泥”对应的只是秦朝和东汉时期的做法,表述片面,排除。C 项:“档案”对应到文段为“典志、档案”,选项只提及“档案”,表述片面,排除。D 项:“史书”只能对应到“《后汉书•隗嚣传》”,选项表述片面,排除。C 项的“储存”和 D 项的“保存”均与文段“公文的保密”不符,文段论述的不是简单的存放,而是要保密,故排除 C、D 项。【选 A】
1.本题缩略版:夏+商+周+秦+东汉。
2.A 项中提及的“历代”虽然感觉有点不严谨,但是如果将文段中的“夏、商、周、秦、东汉”都列入选项中则显得过于冗长,A 项的“历代”正是将选项中的朝代进行概括。
22.(2015 广东)
现代社会中对公共事务的探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与一般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不同,智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应基于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非情绪的宣泄和价值判断的争议。智库要尽可能从自己一手得到的材料和客观事实出发进行研究,完成对复杂资料的筛选和判断,建立持之以恒的预测分析系统。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
A.智库是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机构
B.智库的运作具有相当高规格的要求
C.智库应该科学客观地参与公共事务的探讨
D.智库对公共事务的探讨比一般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更深入
【解析】22.首句论述探讨公共事务中智库的做法,“基于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要科学,不能是感情的宣泄,“智库要„„”提对策,说明智库处理事务要客观,要从一手资料出发。文段重在论述智库参与公用事务时两个方面的做法,全面概括就是既要科学又要客观,对应 C 项。A 项:“智库是„„”为下定义,文段并非是对智库下定义,排除。B 项“高规格的要求”、D 项“更深入”表述不明确,文段重点强调要科学和客观,均排除。【选 C】
【注意】本题缩略版:智库要科学„„+智库要客观„„。
23.(2015 国考)
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是先以高速气流的猛烈碰撞把颗粒超细粉碎、自动分级后,再加入需要复合的纳米或微米材料进行多种性能的捏合,使颗粒分体达到所需要的功能。使用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将化学药品超细粉碎后,仍容易团聚不易流化,而且药效易挥发。此时加入药品级的表面包覆复合剂,通过高速旋转吸附在药品的超细颗粒表面,既能防止超细颗粒团聚,又能形成一层保护膜以保护药效。
这段文字说明了“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
A.承担了药品从原料变成制剂的加工任务
B.特点及它在药品粉碎以及制备中的运用
C.设计原理及在药品粉碎和制备中的应用
D.解决了化学药品粉碎制备中出现的问题
【解析】23.本题没有关联词提示,需要认真阅读文段。题干提及“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文段开篇论述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的工作原理,“使用„„药效”阐述一系列的具体应用,应概括文段并列的两方面,B、C 项中有“及”,保留。A 项只论述了任务,对应前文;D 项论述问题,对应后文,选项均表述片面,排除。对比 B、C 项,选项的后半部分是一样的,重点分析选项的前半部分,B 项“特点”,如长宽高、颜色、形状等,而文段中并没有提及特点,排除。C 项“设计原理”与文段提及的“工作原理”等同,如挖掘机在设计时是按照大臂带动小臂的原理去设计的,在实际的运用中,挖掘机也是按照大臂带动小臂的原理去工作的,当选。【选 C】
【注意】本题缩略版: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原理+超细颗粒功能制备机应用。
24.(2018 北京)
设计高度约为1007米的王国塔将于2018年落成,该塔将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事实上,王国塔最初的设计高度是 1500 米,自降近 500 米的原因是什么呢?主因就是风。工程师威廉•勒迈苏尔指出,当地面上人们感觉清风拂面时,500 米高处其实已是狂风呼啸。1978 年,纽约刚刚立起 278.9 米高的花旗集团中心大楼,正出自勒迈苏尔之手。一位建筑系学生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楼这么高,有没有可能被风吹倒呢?勒迈苏尔惊出一身冷汗,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设计时只考虑了垂直风向,45 度风向的影响被抛之脑后!工作人员只得在半夜偷偷加班,焊上了防风支撑板,并且将这个秘密保守了 20 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建筑高度受制于风
B.勒迈苏尔的无心之过
C.世界最高建筑将超一千米
D.花旗集团中心大楼的独特之处
【解析】24.“设计高度„„呼啸”说明王国塔的高度自降 500 米是受风的影响,“1978 年„„20 年”同样在论述风对楼的高度的影响。文段论述了两个例子,即王国塔和花旗大楼,论述风是影响建筑物高度的原因,全面概括,提取共性,对应 A 项。B 项:“无心之过”的重点是忽略了风,文段重在强调“风”,选项表述不明确,排除。C 项:“最高的建筑”对应前一个例子,选项表述片面,排除。D 项:“花旗银行”对应后一个例子,选项表述片面,排除。【选 A】
【注意】本题缩略版:两个例子,均在强调风对建筑物高度有影响。
25.(2017 四川)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各人类群体的性情、心理和气质等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西方学术界自 18 世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以后,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类型和文化模式的重要影响。中国自 20 世纪初年节译出版《论法的精神》(译名为《万法公理》)后,学术界中以梁启超为首,广泛探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而“地理史观”也一时蔚然成风。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地理史观”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
B.学者普遍认为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深远
C.孟德斯鸠影响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D.应该重视自然地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25.“无论„„影响”说明有学者注意到影响了,“西方„„影响”强调地理环境的影响,且“孟德斯鸠”对应前文提及的学者,后文“中国„„蔚然成风”同样论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且“梁启超”也是学者,概括全文,即学者普遍认为地理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应 B 项。
A 项:“地理史观”只能对应到后文的例子,表述片面,排除。
C 项:“孟德斯鸠”只能对应到文段的第二个小分句,表述片面,排除。
D 项:“应该”引导对策,反推文段中应该提及大家都没有重视,而文段并
没有提及关于“重视”的话题,且选项未提及“学者”,排除。【选 B】
【注意】本题缩略版:不同时间均在强调,学者认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深远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