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推荐等级: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势在必行
B.科技发展是公民科学素养的“软实力”
C.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D.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公众素养的同步提高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意是照顾弱势群体,而其他公共政策如果以未缴纳税为由损害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不仅会使税收区别对待政策失去本来的意义,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因此,国家一方面应该提高起征点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更新观念,把税收作为公民的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照顾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才会起到真正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如果以税收扣缴情况作为区别对待人群的先决条件,就会使弱势群体失去更多权益
B.个人所得税政策提高起征点后,容易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C.当国家的税收政策与社会公平机制有所脱节时,就会引起社会的敏感反应
D.个税政策的调整不应仅限于要提高起征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哲学家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上午和下午感受都不一样。很多时候,也需要自我调试和社会调整。沿着这种思路,哲学家赵汀阳就认为,现代消费主义的宣传(比如消费广告刺激了大家的无限欲望),造就了“难以满足”的欲望。另一些心理学者说,很多幸福感就流失在“对比”之中,就如调查所验证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成了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收入是否“充足”。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幸福的感觉因人而异,需要个人自我调适
B.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有利于获得幸福感
C.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期望
D.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随着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人开始注重名和利,而学术则变成了谋取名利的工具。为了能够尽早地脱颖而出,有些学人甚至完全放弃学术之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本然功能,将学术批判变成自我彰显的“噱头”,于是,专批名人、伟人,借助媒体虚造声势,以致钻进为批判而批判的死胡同。不难想象,当这种现象泛化为普遍之时,必将是学术死亡之日。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当学术批判发展为普遍之时,将是学术死亡之日
B.学术批判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转而演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C.只有经过全面调查和研究,才能使批判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D.唯有坚持真理取向的学术批判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的繁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是教育的惰性所致:读书人不需要思考和摸索,只需要单向填鸭式的学习和灌输,奉经典为准则,即可读书成才,成就教育的结果。如今,将经典中的糟粕删掉了事,只剩下与当今时代契合的部分,让孩子们重新仰视经典之为经典,这当然还是教育之惰性的延续,只不过把书多编辑一次罢了。
以下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的广泛流传正是教育惰性的体现
B.对经典作品中的糟粕采用“删去了事”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失败的“拿来主义”。
C.对《三字经》、《劝学诗》等经典作品应该取其精华,真正使之发扬光大。
D.对经典作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教育界的败笔。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动用公帑给低保户予以生活保障,过年过节给弱势群体送慰问金,都属于政策倾斜——某个人穷,某个群体生活有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其个人、某个群体造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种倾斜恰恰是在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是,反观“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予以加10分投档录取”,这种优惠取之于谁用之于谁呢?高层次人才子女有“不足”需要补吗?这种“补”所损害的其他人的子女,他们又何尝“有余”?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高层次人才子女考试加分政策有损公平竞争
B.政策倾向于弱势群体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体现
C.政策可以倾斜,但在倾斜时不能有违公平正义
D.政策倾斜要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先老”即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我们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变得昂贵了,意味着我们在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未富”则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个阶段就比较优势来说,我们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不准确地说,我们面临着“比较优势真空”。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未富先老”的局面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B.过去的发展方式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C.中国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
D.“未富先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语言到底是什么?假如它仅仅是交流工具,地球人都讲英语也就谈不上有啥危险。然而语言还是文化最原始、最根本的成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源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蕴藏着那个民族的智慧、技艺、信仰、风俗等丰富的内涵,一旦消亡,人类就会丧失对理解、认识和更新自我而言“不可替代的部分和瞬间”。一个语种的离去即是一种独一无二文明的死亡,只懂美式英语的人怕是难以理解这其中蕴含的悲恸和伤感。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
B.英语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语言意味着文明的消亡
C.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种承载着文明形态
D.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世界,抛弃一个语种就等于葬送一种文明形态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其中一“余”便是“岁余”。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鲁迅过年时最喜欢上书市购书。他的日记载有:1913年春节,他曾四去书市购书60册;1915年正月初二“补春节休息,买《说文系统第一图》拓本”;1925年除夕“往琉璃厂买石印《王荆公百家唐诗选》一部六本”。鲁迅买书都是要读的,这也是他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涵义是:
A.读书可以给人们的心灵以温暖、快乐和充实
B.春节长假最适合读书
C.古代人喜欢读书过年
D.读书过年,更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都存在着学生资质差异的问题。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面向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机会。但是,面对高考升学,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遴选机制,我们常常是无奈地叹息。因此,天才对教育惟一可说的话,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现在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的资质差异,不利于天才的培养
B.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一视同仁,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C.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人才遴选机制下,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无奈
D.现行教育体制在竭力挣扎却又难以走出误区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