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回答下列问题。2.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2013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呈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累计交易额4.98万亿元,同比增长45.3%,信息消费已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有利于( )①有效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转型 ②促进消费升级,提高生活水平 ③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④维护市场秩序,树立诚信观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2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回答下列问题。3.“微博营销”是一种新兴营销方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它以傲博为营销平台,向听众(粉丝)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这启示企业应( )①实行公司制运营模式,增加融资渠道 ②及时关注市场变化,了解用户需求③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坚持诚信经营 ④创新销售模式,减少传统的销售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32010年9月7日,美国对中国铝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鸣出第一枪。据此回答题。1.经济学家称:贸易保护主义逆转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但会给世界贸易带来不利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违背的世贸组织的原则有2.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该( )①非歧视原则②反倾销原则③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④透明度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E.加强同美国的经贸合作,必要时与美国结成战略联盟
F.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采取措施,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G.提高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取得市场上的绝对价格优势H.科技兴贸,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4尽管我国的银行利率已经是很低水平,但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仍然居高不下,储蓄倾向和增长幅度均十分强劲。专家认为,过高的储蓄率不一定是好事。据此回答题。1.我国城乡居民积极储蓄的的根本原因在于2.专家认为,过高的储蓄率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过多的储蓄( )
A.我国对公民储蓄存款的原则和政策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
B.银行的相对收益要远远高于股票和债券
C.我国的投资渠道单一,制约了居民多元投资的意愿
D.国家经济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E.弱化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F.使人民币的流通面临过剩的压力G.不利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发展H.不利于企业获得充足的信贷资金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5某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商品价格总额增长20%,货币流通次数增加100%。且待售商品的价值都能得到实现。回答题1.当纸币发行量不变,则该国1元纸币的购买力等于原来 元的购买力。2.在上述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会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
A.0.6
B.2.4
C.0.2
D.1.2
E.纸币购买力提高
F.物价上涨,纸币贬值G.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H.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外出旅游消费。这不,郑州的张先生一家利用长假也到北京旅游了。据此回答1.这里的旅游消费属于2.同外国人做生意,出国学习、旅游、购物等,都需要使用( )①劳务消费②生存资料消费③发展资料消费④享受资料消费⑤租赁消费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①④
D.③④⑤
E.外汇
F.支票G.本币H.汇价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7下表是上海世博会不同类型门票的部分价格。对上海世博会不同类型门票价格的看法正确的是( )
A.参观者支付能力的不同是门票价格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
B.门票的价格高低是由参观人数多少决定的
C.人民币在门票定价中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D.通过制定不同类型门票价格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化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8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19假定2012年1月用100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0件甲商品,此后物价一路仰冲,截止2012年12月,用100元只能购买8件甲商品,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 )
A.25%20%
B.20%20%
C.20%25%
D.25%25%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120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③甲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