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2020-02-21 16:49
摘要:专用英语(ESP)ESP))能否替代通用英语(ESP)EGP)),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 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围绕“替代派”(ESP)即 ESP) 代替 EGP))和“互补派”(ESP)即 ESP) 和 EGP) 互为补充)的主要分歧展开讨论。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 替代派思想上存在的主要误区,即将通用英语等同于基础英语。第二部分提出 了通用与专用英语互为补充的三个理据。第三部分阐述了互补教学理念及其实 施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 作者简介:文秋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发展, 二语习得,外语政策; 1.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导下,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了 2002 年和 2007 年两轮的改革。但无论怎样改,社会和学生似乎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的满意度都没有明显提高。现在,一方面国家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愈来愈 高,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在想方设法压缩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学习周期(ESP)蔡基刚, 2012;王守仁王海啸,2011)。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既混乱、又惶 恐不安的感觉,不知“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ESP)蔡基刚,2012)。目前争论最为激 烈的议题是:是否要用专用英语(ESP)ESP))替代通用英语(ESP)EGP))?对此众说纷纭,意 见难以统一。有些学者认为,“通用英语”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进入“博物 馆”,取而代之的是“专用英语”。例如蔡基刚(ESP)2011:615)呼吁“对大多数学校来 说,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从目前通用英语立即向专用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转 移”。而大多数学者认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并不互相对立,不存在“你死我 活”的斗争。相反,它们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ESP)如殷和素严启刚,2011;王 守仁,2013)。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将持有上述两种不同看法的人群简称为 “替代派”和“互补派”2。笔者赞同“互补派”的观点,主张每所高校向学生提供包含 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两个板块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供学生自由选择。本文将 首先理清这两派的主要分歧,然后说明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并存的理由,最后 解释笔者基于“互补派”的理念提出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其实施建议。 2.“替代派”与“互补派”争论概述 2.1 术语界定 本文中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相对应,其学习内容不指向某个专业、 某个学科、某个职业,而是涵盖一个合格世界公民应该涉及的知识范畴;其使 用也没有清晰的专业和职业目标,服务的是人的普遍交际需求。专用英语的学 习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使用范围明确且方向清楚。 2013 年上海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ESP)下文简称“上海大指委”)颁布的《上海市 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ESP)下文简称为《上海参考框架》)将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 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又分为职场英语和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再进 一步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ESP)见图 1)。文秋芳(ESP)2013)将大学英语分为 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然后将专用英语分为职业英语、学术英语和学科英语(ESP)见 图 2)。《上海参考框架》的分类及其定义与文秋芳的基本相同,没有本质差别, 只是前者分为三个层次,后者分为两个层次。为了避免混淆,这里需要说明, 本文中所用“学术英语”等于《上海参考框架》中的“通用学术英语”,不包括“专 门学术英语”。 《上海参考框架》中还出现了“通识英语”(ESP)第 4 页),也有学者提出“通识 教育类英语”(ESP)例如王守仁,2013),并将其与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并列。笔 者认为通识英语应该隶属于通用英语,不宜单列出来,因为通用英语涵盖了通 识教育的内容。 2.2 争论焦点 2013 年颁布的《上海参考框架》综合体现了“替代派”的理念和对实践 的构想,志在引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该框架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教 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安排、能力目标、教学评价、教材开发、教师发展八 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该框架的颁布对培养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框架指导下,不少学者还开展了教学实验。他们 的热情与改革精神令人敬佩,值得赞扬。2006 年,笔者也曾经与同事们讨论, 并向出版社负责人建议要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增设学术英语课程做好教材 编写工作。笔者相信学界很多人都持同样的看法。然而我们缺少“上海大指委” 做事与成事的实干作风,对专用英语教学的推动还停留在理念层面。 笔者认为“互补派”与“替代派”的争论不在于: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专用 英语”,而是在于:对所谓英语基础稍好的学生来说,是否只需要学习专用英语, 如《上海参考框架》所说,通用英语“主要是为英语水平较低的新生补基础而设 置……。”(ESP)第 3 页)。简言之,替代派主张专用英语应成为大学英语的主体,通 用英语应该逐渐消亡;互补派则主张通用与专用两类英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该共生共荣。 2.3 主要误区:把通用英语等同于基础英语 蔡基刚(ESP)2012:49-62)明确将通用英语认定为基础英语,并在《中国大 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一书中批评基础英语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清”、 “应试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懈怠”、“费时低效”、“大学英语消亡”的严重后果。 由此他断定“长期以来,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后,我国大学英语还是坚 持基础或通用英语教学,其定位方向是错误的”,必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依据, 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蔡基刚还认为,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改变企业的方法模 式、员工素质和原材料等因素,只能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调整生产内容不 仅速度快,而且直接改变企业的生存状况。由此他类推出眼下要消除大学英语 的系列诟病、满足社会需要最高效的方法是“把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基础英语转 移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中所需的学术 英语能力上”。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第一,通用英语是否真的 等同于基础英语?第二,仅仅改变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真的有那么 神奇吗? 首先,前面在界定术语时已经说明了区分通用与专用这两类英语的主 要因素是使用领域和使用目的。基础英语相对于高级英语而命名。区分基础与 高级这两类英语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难易度。由此可见,通用英语和基础英语 的分类依据不在同一平面,将两者划等号存在逻辑问题。通用英语包括初级、 中级、高级,可以囊括目前所说的中小学英语和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的基础英 语和高级英语。可能有人会说,目前高中生所学的通用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 不需要再学了。事实果真如此吗?王守仁(ESP)2013)给予了很好的回答:“高中英语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简单的英语,适合高中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进入 大学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 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应远远超过高中英语简单的课文,表现在文本的抽象程 度、语法结构的复杂性、词汇的丰富和文本长度、明确性维度”。此外,大学的 通用英语关注的知识领域范围应该更宽、更广。它更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等 不同领域的综合性知识,更关注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的融 合(ESP)吴鼎民韩雅君,2010:9-10)。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 大学新生,还是有学习通用英语的必要性(ESP)更多解释见 3.3)。 第二,暂且我们赞同“有必要以专用英语替代通用英语”的主张。问题是, 难道这一替代真的将人们对目前大学英语的“批评”和“指责”一扫而光吗?笔者认 为这一设想过于简单化。任何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要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估手段等各种因素。 确实如蔡基刚所说,在这些因素中,制定新教学目标和选择新教学内容花费的 时间最短。问题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便所谓 的“快变量”发生了变化,也不能迅速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其 它慢变量的改变才是教育界面临的真正难题。只有所有相关变量协同变化,才 能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上海参考框架》的研制、撰写与颁布相对来说,所花 费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要使文字上的表述变为现实,使大学学术英语的教学质 量产生飞跃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笔者预测,它将和通用英语一样面临众多挑战。 对此如果缺乏充分认识,人们对内容更新带来的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 想。 3.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互补的依据 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差别很大,而教学目标既有交叉之处, 又有互不重叠的地方。它们的交叉之处在于,都能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和 思辨能力。不重叠之处是:通用英语能够拓宽人的国际视野,增加百科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的综合素养;专门用途英语能够增加专业知识、培养 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人的学术素养。由此可见,两者的目标不能完全 互相替代,两类不同的课程也不应该互相排斥。 笔者提出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互补的理据有三个。第一,依据我国国 际化人才所需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第四 十八条明确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 化人才”。很显然,除了“通晓国际规则”必须依靠学术英语外,其它能力的培养 都难以单靠学术英语一门课程来完成。学术英语涉及的内容一般为跨国界的普 遍知识,所用语言体现的是某学科的普遍特征。它不涉及多元文化,更不突出 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而这正是通用英语的优势所在。通用英语课程的开设旨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用中国眼光 学习和分析西方文明的能力。 第二,依据科学家的实践。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学界曾就普通英 语与科技英语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这与我们现在争论通用英语与专用英 语的关系极其相似。为了听取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时的文理科英语教 材编审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向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发出了 征求意见书。他收到了来自中科院声学、力学、地球物理、微生物、生物物理、 化工冶金研究所等科学家的书面意见(ESP)李佩,1992:21-22)。1992 年《外语 界》第 1 期摘录了部分书面意见。以下是部分意见摘录: 谈庆明(ESP)时任力学所研究员) 当代科学家进行国际交流,这种交流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交流。如 果只受过“科技英语”的训练,就不能胜任国际交流。 薛明伦(ESP)时任力学所所长)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与国外同行交流已经不只限于论文与论文的交流 了。即使为了科技上的交流,也要对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 有所了解。 陶家鏞(ESP)冶金学家、学部委员) 科技英语是速成的捷径,很快可以使学术界达到在国际上“survival””的 目的;但要写得好,说得准,还离不开“文化英语”。 周明镇(ESP)原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 训练工程师可以用科技英语,但有些大学生是未来的科学家与学者, 不能想像一个好的大学毕业生能很好地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而看不懂 NewYorkTimes 和 ChinaDail”y。(ESP)李佩,1992) 时隔 20 多年,上述科学家的看法仍旧有着现实意义,对我们解决当今 的争论很有参考价值。他们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从事任何专业的 国际交流都离不开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的融合。 第三,依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ESP)下文简称《欧参框架》)对语言 能力不同级别的要求(ESP)刘俊傅荣,2008)。《欧参框架》将成人的语言能力分为: A1(ESP)入门级)、A2(ESP)初级)、B1(ESP)中级)、B2(ESP)中高级)、C1(ESP)高级)、C2(ESP)精通级)(ESP)24 页)。 与此同时,《欧参框架》列出了语言使用的四个主要领域:个人领域(ESP)即学习者 的私人生活领域和为了兴趣从事的纯个人活动),公共领域(ESP)即作为社会公民或某 个组织参与的各种活动),职场领域(ESP)即学习者参与自己的职业或行业活动)、教 育领域(ESP)即学习者作为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ESP)48 页)。除了 A1 和 A2 级以外,其它 4 个等级都包括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两大类领域。表 1 列出 了 B1、B2 两个等级的教学要求及其分析结果。由此可见,国际交流是全方位、 多维度的,单靠通用或是专用一类英语都难以顺利完成。 4.通用与专用英语并存的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此文档共11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第 1 页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第 2 页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第 3 页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第 4 页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第 5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