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探讨

2020-02-22 20:09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妄 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台湾作家 李敖 2005 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 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 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 的重要基础。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 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 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狭义 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 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 和。[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 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本文的讨论主要在 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 文明史上所罕见。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 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 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 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背 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就没 有灵魂,就没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刚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的思想 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仁厚的精神, 要求合理地对待人际关系、民族之间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他使人们可以 在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和自豪感。 “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兼容开放精神,是中国各 地域、各民族文化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中 得以发展。同时,它还源源不断地输出自身的文化能量,给异质文化以影响。中 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吸纳与回馈, 对西方文化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追求统一”的历史意识。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华夏历 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牢牢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沃土之中 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观。 二、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汉字为符号,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 两岸人民的生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台湾特色的优秀文化 的确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两岸应该共同努力,来继续弘扬中华优秀 文化。”[2]台北“国家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认为,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所谓的 台湾文化。中华文化是根基、是范畴、是特色,是台湾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阳光 与空气。[3]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自古以来由于海峡两岸传统文化 的一体化,使台湾的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首先,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与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进程同步。今日之台湾居民,除早期住民(或称“山胞”)之外,都是近三四百年来 中国大陆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通过垦猎、商贸、随军、 避战、婚嫁等陆续迁入台湾,并在台湾繁衍后代。据 1926 年 12 月 31 日的人口 统计,当时全台人口 3751600 人,其中祖籍为福建省者 3116400 人,占 83.07%;祖籍广东省者 586300 人,占 15.63%;其他籍人 48900 人,占 1.3%。福建籍人口 www.21cnlunwen.com 中,闽南人约占 97%。[4]特 别要指出的是,大陆移民台湾的浪潮前后持续 200 多年,这种移民不同于国际移 民,而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同一民族,而且主要是同一行政区划内进行的。他 们把大陆的社会生活完整地移植到台湾。在此基础上,与台湾的社会历史、地理 环境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台湾文化。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 组成部分,处处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特征,秉承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再生能力。  其次,台湾之中华文化根基从未断过。台湾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在历史上, 遭到外国的多次入侵和殖民统治,他们对中华文化进行摧残,推行殖民文化。特 别是日据台湾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写汉字、说汉语、唱民族歌曲戏剧, 取缔汉语学校、禁止办汉文报刊,取消中国传统节庆,烧毁汉族信仰的神像。同 时,蓄意篡改台湾历史,倡导大和文化,培养皇民意识,企图彻底消除中华文化在台 湾的根基。但是,历史并不以侵略者的意志为转移,在遭受外族多次入侵和殖民 统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反而在屈辱中得到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成为反侵略、反割台、反殖民统治的重要武器。从日本占据台湾、实行殖民同 化政策伊始,台湾有识之士就发动以“读汉书、写汉字、作汉诗”为中心的汉学运 动,在“皇民化运动”甚嚣尘上的时候,台湾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形式传承中 华文化。 1945 年台湾光复后,中华文化传统在台湾也得到新的确认和重建。一方面, 清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恢复汉语学校、加强国文教育和国语教育, 大力推行普及国语运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大陆著名文人 参与其中,对台湾文化的重建做出重要的贡献。1949 年 12 月,国民党政权退据 台湾,随之入台的有百万军队和军政人员,还有大批文化人士以及大量的文化资 产。国民党为了表明自己是“法统”的代表,以自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自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做了一些有益的事。特别是随着台湾教育的 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推广和提升。20 世纪 60 年代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客观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两岸文化的精神纽带相同。儒家思想和道德行为规范是台湾文化的基 干与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是其主干,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儒学传统中基于春秋大义的道德观 念、注重民族气节的爱国精神、主张经世致用的王道理想带到台湾。郑成功去 世后,陈永华继续弘扬郑成功的儒学精神。他在台湾建太学,并令各地设学校,教 人读儒家经典,选拔人才到太学深造,并亲任太学学院,掌管教育。在他主持下,儒 学思想在台湾开始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清朝统一台湾后,继续在各地兴办学 校,大力推崇朱子学,强调忠孝节义、修身养性,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19 世纪以 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强调春秋大义的儒学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旗帜下复 兴,他与朱子学中忠孝节义思想融为一体,成为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武 器。在武装反抗斗争被日本残酷镇压以后,台湾的儒生们只好采取保存中华文化 传统的方式抵制日本殖民文化的入侵,其目标是传承儒家文化,以待时机,回归祖 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融发展,台湾儒学的优良传统在同外来文化 碰撞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台湾百姓的待人处事仍然是以儒学的伦理道 德为基本准则,中华儒学传统在台湾得到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台湾体现得十分显著。由于海 路迁徙的极其危险和官府的政策限制,早期的大陆人移民台湾,多是单人独户,很 少举家迁台。入台后,为了取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 度成为他们首选。早期台湾的家族制度并不健全,出现了以祭祀原先共同祖先的 “合约式祭祀公业”。数代之后,家族制度完善,出现了祭祀开台祖先为主的“阄分 式祭祀公业”,标志着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 及宗族文化理念也在台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表现为移民及其后裔们尤为注重 自己的家族源流,有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认同感和寻根意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 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台湾,随着人口的繁衍,许多姓氏渐渐发展为大族,他 们仍然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族亲聚聚,乡亲为邻,在聚居地按照祖宗的习俗,修族 谱,建祠堂,沿用祖籍的郡望、堂号,标榜自己的渊源流派,以示饮水思源,不忘宗亲 故土。 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探讨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