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

2020-02-24 15:42
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 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 , 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 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 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 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 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 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 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 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 的真实情况。 春秋时期的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春秋时期的胡服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 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 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 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 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 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 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 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 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 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 ? 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 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 就是「韍」。 春秋时期的文化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各种礼仪逐渐废除。战国七雄齐、楚、燕、 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 土的战国楚墓中所见彩绘木俑,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所 谓"绕衿谓裙"就是指这种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 向后身围裹的式样,反映了古人设计思想的灵活巧妙,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 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制衣用料轻薄,为防止薄 衣缠身,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饰云纹图案,这即是“衣作绣,锦为 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 漆器器皿边饰十分吻合。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形式。战国 时期的带钩比西周初时有很大进展,质地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 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贵重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崭新手工艺, 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 铜刀外,工艺也属上乘,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上雕刻有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为它取名"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成份以装饰取代了实用。 《史记》中记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桩有影响的事情。即赵武灵王实 行的军服改革,后来人们称之为"胡服骑射"。其形制为身穿袴褶,短身广袖,形 若袍式,腰带上以金玉为饰有带钩。后人评价这件服饰史上的创举是实践出真 知。如果没有战争的实践,如果赵国在当时不是处在弱小地位,就不会有军服 改革。因此,有人说赵国后来由弱变强,这次果断革服是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饐靴。 窄袖利于驰,短衣长饐利于涉草。"此文说明革新后的服饰面貌,形象地描述 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见,历史上对这次大胆的胡服革新汉装的创举是 肯定和赞许的。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由于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带,所以在服饰 上和礼仪上与其他六国相差较多。从记载得知秦的斗士早期以旄头作首服(即 耗牛尾的毛作装饰),武将用绛帕(红巾)包头,秦孝公用帻(古代一种头巾)。而其 他六国较之秦国地理环境有利,而在服装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饰上也有差异。 据记载,楚国有一种珠履(在鞋上缀宝石);齐国有千金白狐袭,而赵国则有数百 婢妾服用绮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长冠、法冠、赵制高山冠等,均被后人延 续传用。以上诸项仅从文字记载中得知,而形象记载只能从汉以后的画像中 才能见之一二。 皇后、命妇 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其礼服为曲裾绕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绕转层数比 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妇女,腰身都 裹得很紧,另缀一根绸带系扎,或系于腰间,或束在臀部,由衣襟末端的地 位而定。曲裾绕膝深衣分为窄袖和宽袖二式。后夫人服饰均为深衣制,凡太 皇太后、皇太后入庙及皇后谒庙之服,皆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隐领袖 以绦;皇后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以蚕衣为朝服,贵人穿蚕服,纯缥上下 ;公卿、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之服,皂绢上下,助蚕之服,缥绢上 下。 普通妇女 由深衣发展而来的“袿衣”为妇女的另一种常用服,其制与深衣大致相似 , 惟有服装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此外,妇女还有穿襦裙, 上襦为斜领、窄袖,长仅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 宽,不施边缘,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妇女的下裳还有 袴,起初女大多只有两个裤管,上端以戴系住,后出现前后有裆的缚带袴, 叫“穷袴”,它为宫廷妇女所穿。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 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东汉以后,穿此服者 曾一度减少,至魏晋南北朝,又重新得以流行,从此盛行不衰,直到清代, 基本形状仍然保持最初的原样,只是每个朝代根据时代的特点将襦裙的长短、 宽窄加以改动。 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 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1957 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 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 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 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有新疆民丰出土的“长 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 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 但基本形式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歌舞艺人 秦汉时期,出现了专职歌舞艺人。艺人头梳高大的发髻,髻上插满珠翠 花饰,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袖端接上一段窄而细长的假袖,后世戏曲 服装上的水袖或许由此而来。 左中图为穿袍服的歌女与舞女,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画像砖拓片。右图为 梳分髾髻、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县出土东汉画像砖。秦汉时期,我国 的舞乐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并出现了专职的歌舞艺人,以共 封建贵族阶层的观赏。在汉代的壁画、石刻、砖刻等艺术图像中常可看到这 样的情况。本图所列的陶塑舞女,服饰交代得比较清楚,头梳高大的发髻, 髻上插满珠翠花饰,为典型的东汉装束。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即史书 所称的“左衽”。最有特点的是袖端接出一段,各装一只窄而细长的假袖,以 增加舞姿的美观。后世戏曲服装上的“水袖”,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