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2020-02-24 15:53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 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 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 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 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 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3 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15 岁 立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 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4 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 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16 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 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 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 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 510 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 方皆则之”。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 前 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 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孔 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时孔子 55 岁。自此, 孔子开始了 14 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 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 起用。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 《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 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 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 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 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 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 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 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 , 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 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 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 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 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 到其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 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 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 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 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 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 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 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 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 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 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 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 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 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 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 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 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 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 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 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 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 594 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 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 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 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 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 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 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 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