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法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2020-02-24 15:56
法家思想核心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法家高度重视法制,把 法律视为一种 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 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在以法治国这一理念的延伸下,治理国家应当有以下几 方面内容: 循名而责实: 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君王的职 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 明确规定,而担任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至于怎 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 作为君王,要做的是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有赏,完不 成任务受罚,通过赏罚机制,使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而这其中的关键 , 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去担任合适的职务。 好利恶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 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 “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 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 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法术势结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 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 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 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布于众: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 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 到“家喻户晓”。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 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刑无等级: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 法去私”。法家思想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 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体现了法家公 平执法的决心。 法家核心思想的三原则 1)所谓势,指权力与威势,一个领导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就是“势” 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 权威。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秦始皇之前秦朝有个国王叫秦襄王, 有一次生病了,有些百姓向神灵祈祷他的健康;等到他病愈的时候,百姓们杀 牛宰羊来感谢神灵。秦襄王听说之后,不但没有奖励这些百姓,反而责罚了 他们和当地的地方官。大臣们很奇怪,他说: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是惧怕 我的权势,而不是因为我爱他们。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说明我已经放弃了 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这样很危险,他们就不怕我了。所以我要责罚他们, 以绝爱民之道,立法势的权威。”“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听听,这是什么逻 辑!用现代话说,势讲的是领导的职务权威。很多国家机关、公司单位的领导 人一定要做出跟下边人等级分明的样子,其实本质道理来源于此。他们认为 领导就是要让下属怕的。势的核心是“独断独揽”,所有现在企业领导的“一把 手”思维,或者说是“天才+1000 个助手”的思维,本质上是“势”的影响。 2)所谓术,指政治权术,皇帝驾驭人时,神出鬼没,这就是“术”。势是目的, 术是手段,在过去来说,术就是皇帝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 的隐秘的具体的权术和方法。“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用现代话说,讲的是 领导如何“管理”下属。每次去机场我都要去逛逛书店,几乎每次都失望而归 , 书店里管理学方面大多数的书都是关于此类“术”的书,什么管理下属的 36 招 啊什么的。现在一个流行是把所有的古代的书,都跟“管理”和“权谋”挂钩,从 周易学权谋什么的,让我非常的讨厌。的确很多领导者愿意用权谋的方式来 驾御下属,但这不是常道,是不正常的。曹操同学就擅长此道。为了树立自 己的权威,他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睡觉时会杀人,让人不要在他睡觉的时 候接近他。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了,就来给他盖被子,果 然被他起来杀掉。曹醒来之后,还故做不知。隋文帝也乐于此道,为了考察 大臣是否廉洁,他自己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圈套,安排人给大臣们行贿,结果 很多人中圈套,就被杀了。 3)所谓法,指法律和规章制度,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用现 在的话来说,就是绩效评估,说话算数。商鞅同学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担心 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就在南城竖起一个大木头,然后公告天下:如果有人把 木头搬到北城,赏 10 金。开始时,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 家伙要干嘛,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后来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 50 金。人们更 是疑惑而又奇怪了,更认为是个骗局。后来人们怂恿一个愚汉去搬这个木头, 当他把木头搬到北城的时候,商鞅果然给了他 50 金。举国为之轰动,人们 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了。借着这个信任,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事业。 儒法之争: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 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 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 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 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这种争论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关于气宗 和剑宗的争论,或者说内功和外功的争论。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 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 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 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 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 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 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 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 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 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 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 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 2000 年儒法兼 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哪些 《邓析子》 相传为春秋时代名家的邓析所作,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 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 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而转辞篇主要强调“缘身而责名,缘名 而责形,缘形而责实,臣惧其重诛之至,于是不敢行其私矣”,也就是君王对 官员的控制。 《慎子》 作者为战国法家重要人物慎到。该书据司马迁《史记》中介绍,有“十二 论”;班固《汉书·艺文志》着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 篇;而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 《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 大多已经失传。 《慎子》一书,集中体现慎到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重视“势”,也即权势 的思想,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慎到的理论,意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 自然本性。很明显,慎到的思想是老庄道学与法家的合流。 《申子》 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所著,其中主张君主“无为”,即不从事 任何具体的工作,只是不动声色地用“术”去驾驭臣子。申不害指出,君主要 掌握权柄,由大臣去做具体的工作。即君主要把立法、任免、赏罚等大权掌 握在手,做事要抓要害,抓大事。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蒙蔽君主的视听, 防止大臣主权独断,侵害君主的权力,坚决遏止出现大臣谋杀君主而自立为 王的情形。 《商君书》 由战国商鞅及其后学著成,也称《商子》,现存 24 篇。《商君书》是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 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 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法家思想核心是什么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