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春秋城濮之战的意义

2020-02-24 15:57
春秋城濮之战的意义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军事上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意 思都是主张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要运 用“先发制人”这种战术的,历史上也有“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 是积极进行防御,在掌握敌方的基本情况后以反攻为主要的作战策略,它常 常运用在较弱的一方对抗较强的敌方时来制胜的法宝。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 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城濮之战中晋国本来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晋军的实力完全不能跟楚国的 大军相比,但是晋文王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救援宋国的时候采取了先 占领楚国附庸国的策略,让楚国有所动摇。再后来,利用计谋让齐、秦与楚 国产生矛盾,选择跟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加晋国的实力。这样一来,晋国的 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楚国也会因此有所顾虑。 之后,在与楚国主将子玉对战的时候,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 芒,选择在城濮进行交战,那时候齐、秦、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了城濮与晋 军进行了会合。在作战的过程中,晋军针对楚军的军队布局的情况,伺机而 动,右采用“示形动敌”的作战方式诱敌出击,结果使得楚军完全陷入重围, 失去了反抗的机会。最终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宣布结束。 城濮之战简介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军制定详细的策 略,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军在中原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晋文公率领军队从棘津渡河,进军攻打依附楚国的曹国河卫国,企图通 过攻打楚国的依附国来吸引楚国的注意,从而为宋国解围。晋文公先是率领 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就把卫国占领了。之后,又对曹国发起了攻 击,不久便攻下了曹国的都城,俘虏了曹国的国君。晋军攻打曹、卫本想诱 惑楚军北上,但是楚军却无动于衷,依然攻打宋国。宋国又来向晋王求救, 晋王进退两难,最终听从了先轸意见,利用齐、秦“喜赂怒顽”的心理,制造 齐、秦、楚之间的矛盾。晋国一方面让宋国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让他 们劝楚军撤兵。另一方面,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表示自己 的忠诚。宋国没有被攻下,加上曹、卫两国的土地又送给了宋国,楚军当然 不会同意撤兵。秦、齐遭到楚国拒绝后,也非常恼怒,于是出兵协助晋国, 形成了三大强国联合对抗楚国的局面。 楚成王见势不妙,主动把楚军撤退到自己的国界内,要求子玉将楚军的 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国发生冲突。但是主将子玉,狂妄自大,坚持要与 晋国决战。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建议,但又不给他补充兵力,只 派了少许的兵力前去增援。 晋军利用楚军左右两翼兵力薄弱的特点,采取了先击左右侧,再攻打中 军的策略。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楚军陷入了重围之中,最后不得已落败而逃。 城濮之战时间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春秋时期,由于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 中原霸权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晋文公于二十年初率领军队攻占楚国的附属国曹国和卫国想要借此让楚 军撤离宋国,结果楚国并没有上晋国的当,依旧攻占宋国。面对这种情况, 晋国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宋国去贿赂楚国的同盟国齐和秦,让这两个国家 劝说楚国撤出宋国。但是楚国并没有听取齐、秦的建议,反对撤离宋国。这 样一来,齐、秦对楚国傲慢的态度感到非常不满,与楚国之间的矛盾也逐渐 加深。齐、秦放弃与楚国进行结盟,转而选择与晋国结盟。晋国得到了齐、 秦、宋三国的鼎力相助,楚国也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于是,楚成王带领军队率先撤离宋国,以避免秦国在后面进行夹击。楚 国的将领子玉对此感到不服气,并不听从楚成王的劝告,竟然狂妄地认为自 己能跟晋军进行一番较量。在子玉极力劝说楚成王的情况下,楚成王才勉强 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子玉。子玉得到兵力以后,便对晋国提出要求,让晋 国重新为曹、卫复国,晋国一面在暗中许诺帮曹、卫复国,又让他们与楚国 绝交,一面又把楚国的使者给扣押,这使得子玉非常愤怒。子玉果断出兵,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于是退避三舍到了城濮。在城濮展开的战争中, 晋军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又诱惑楚左军进行攻击,把左军击溃。最后,子 玉认为大局已定宣布撤兵,又觉得自己无脸再回楚国便在半路上自杀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春秋城濮之战的意义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