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3)

2020-03-08 13:58
那些被逮捕的英法谈判代表则被解押到北京交刑部审问。据一个当时被 监禁的英国外交官后来回忆:沉重的监狱大门被打开,我被带了进去,大门 在我身后又轰隆隆的关上。这时,我发现自己是在一群大约七八十个外表粗 野的囚犯之中,像在中国的监狱里通常所能见到的那样,这些囚犯因为 疾病 和不卫生的环境,多数都极富攻击性。他们自然都带了焦虑的神情瞪视着我 这新来者。狱卒们把我放在一块囚犯睡觉用的垫起来的铺板上,并用另外一 根粗大的铁链把我牢牢拴在头顶上的梁柱上。这根铁链既长又重,先从脖颈 绕一圈,并固定在双脚上,双手被两条交叉的铁链和手铐紧紧捆住。这里所 关押的囚犯中,绝大部分都是犯有重罪的社会下层人物,包括杀人犯和夜间 窃盗犯。监狱内的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犯人们面容憔悴,体弱多病,经常有 被囚身亡者。这些西方外交官在监狱中还受到了残酷的心理折磨,满清政府 通知巴夏礼等人中国决心死战,他们将被立即处死,给两小时写遗书。待巴 夏礼等人写完遗书之后,又说将处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没有行刑 。 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对于已被宣布死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满 清政府对他们施加巨大心理压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们屈服之后再在狱中与 之重开谈判。 尽管巴夏礼等人最后并没有被处死,但一个月后当满清政府被迫释放他 们的时候,在被监禁的 39 人当中,已有 21 人被虐待致死,18 人存活下来。 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可以说是怒不可遏,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 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 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1860 年 10 月 18 日,英军第一师约 3500 人奉命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在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要求清方交出北京安定门“代为看守” 。 英法联军分四批入城,并将司令部设在国子监。英法联军列队入城之时,清 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这一场面后来被痛斥为“麻木”,通常 也被好心的隐去。对于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 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直把它看着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圣地。当他听到圆明园 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不过,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皇帝的那种感觉似乎离他们远了一点,他们每天为 生计奔波,只盼望能有一个平安的日子。在专制极权制度之下生活的人们毫 无任何尊严可言,他们每天都在屈辱中生活,早已感受不到屈辱,更不可能 理解并去同情皇帝所遭受的屈辱。他们成群结队闯进已无人守卫的皇家禁苑, 带走他们所能够找到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被说成是“盗贼”,而皇帝大肆搜括 民脂民膏建造圆明园以供淫乐的行径却是被冠冕堂皇的宣布为全国人民的崇 高道德责任,今天把圆明园说成艺术精萃、辉煌瑰丽,皇帝的行迳自然就是 一项功彪史册的伟大成就。 皇帝的屈辱后来也被说成是人民的屈辱,圆明园成了人民和国家屈辱的 象征,真是天大的笑话。皇帝的遭遇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西方公使向皇帝 磕头或不向皇帝磕头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皇帝为了他所认为的屈辱而不惜 一战,却是以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生命为代价,除了使他本人遭受到更大的 屈辱之外,还使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丧失了 150 万平方公里领土,那是中 国为了“以夷制夷”而向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这样惨痛的损失永远也无法弥补 。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一场代价最为昂贵、同时又最为无聊的战争。 正如蒋廷黻教授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那样:“当时我们与英、法所争 的是什么呢?北京驻使,内地游行,长江通商,这是双方争执的中心。这些 权利的割让是否比东北土地的割让更重要?大沽及天津的抵抗是否应移到黑 龙江上去?我们一拟想这两个问题,就可以知道这时当政者的昏庸’。 咸丰四年,西洋通商国家曾派代表到天津和平交涉商约的修改。彼时中 国稍为通融,对方就可满意。清廷拒绝一切,偏信主张外交强硬论的叶名琛。 叶氏反于全国糜烂的时候,因二件小事给英、法兴师问罪的口实。咸丰时代 与民国近年的外交有多大区别呢?”不仅是民国,今天我们也可以同样自问, 我们现在的所谓民意与咸丰时代又有多大区别呢? 最让人不解的是,如此被人焚毁的圆明园更进一步被贴上了爱国主义的 醒目标识,当成了道德批判及政治动员永远新鲜的题材,尽管它只是皇帝们 荒淫无耻、寻欢作乐之地。对圆明园的财宝也作了极尽夸张的描绘,字里行 间却让人看出某种垂涎的神态,那些都是皇帝本人终生享用无尽的财宝,岂 容他人染指。至于谈到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即使它被吹嘘成“万园之园”、“天 上之园”、中西建筑合璧等等,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太大价值。首先 是它的中式那一部分建筑,所谓宫殿楼阁、亭台碑碣、桥廊水榭均为清代风 格,较之中国古代如唐宋时期建筑,已经是一个大的倒退。更何况后来又新 建了大同小异的颐和园,就更没有什么可希罕的了。而且,在园区的规划和 布置中,各景区特点过份突出,比例笨重的官式建筑,往往不能和自然风光 相调和,破坏了整个园林的风格。特别是圆明园中的西藏建筑和长春园中的 欧式建筑,更是十足的败笔。再说圆明园中的欧式建筑,全都属于洛可可风 格。这种在十八世纪演变形成的建筑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建筑的结构、 尺度和质感完全淹没在琐碎的雕刻和花哨的装饰当中,没有任何分寸可言, 因此,它只是代表了西方古典建筑中一个颓废的流派,艺术价值非常之低。 二十世纪国际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对此类建筑从来就不屑一顾,甚至拒 绝参观,说明它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卑下地位。不过,它却深得皇帝喜爱,上 有好焉,下必甚焉,皇帝的个人好恶理所当然要演绎为时尚。于是,清代的 艺术风格流行着同样是琐碎的雕刻和花哨的装饰,形成了一股到处泛滥的潮 流。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真相(3)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