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历史上姚思廉是谁

2020-03-12 14:10
历史上姚思廉的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 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 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姚思廉的生平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 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 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 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 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 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 , 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 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 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 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 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 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 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 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 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 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 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 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 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 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①。 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 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 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 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②。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 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 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 , 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 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的成就 隋大业五年(609),姚思廉奉炀帝之命,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宇图 志》,这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共 250 卷。 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叙述唐修国史情况时指出:“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 粗成三十卷”①。这是武德、贞观二朝唯一的一次修成纪传体国史。由于思廉 修这部国史是在贞观初,因此推知其内容应是“武德朝”史。这部国史的本来 面目已无法窥见。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长孙无忌与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 观二朝史为 80 卷,显然,思廉所撰的国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姚思廉费时数十年撰写的重要史著,当推继承父业而成的《梁书》、 《陈书》。其父姚察不仅以文知名,而且潜心于修梁、陈二史,他在梁、陈、 隋朝都任过史职,参与过国史的修撰。并且在陈宣帝时开始修前代史——梁 史。陈亡入隋后,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诏授姚察秘书丞,命其撰梁、陈二 代史。这样,在官方的支持下,姚察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编纂工作。大业二年 (606)姚察去世,二史尚未修成。在临终时他将修撰体例交给儿子,嘱他继续 写完。思廉哭泣着接受了父亲的嘱托,从此,就开始了续撰工作。经内史侍 郎虞世基奏闻隋炀帝,从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唐初,曾两次诏修前代史,姚思廉均参予撰修工作。第一次是武德五年 (622),唐高祖诏修前代六史,对梁、陈史的分工是: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 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府文 学姚思廉修陈史。但这次修史没有成功就作罢了。第二次是贞观三年唐太宗 诏修前代五史,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正月, 《梁书》、《陈书》与同时所修《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修 成上进。 梁、陈二史是姚氏父子接续而作。魏徵也在贞观初参与了修撰。那么, 姚思廉对梁、陈二史做了多少工作呢?从书中史论的署名上大体可见端倪。 《梁书》有三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十五篇,另有署“史臣陈吏 部尚书姚察曰”一篇(“史臣”二字当为衍文);署“史臣曰”二十七篇;署“史臣侍中 郑国公魏徵曰”一篇。《陈书》有一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篇;署 “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一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考览记书,参详故老, 云”一篇(兼补充史实);署“史臣曰”三十三篇。由以上数字可大体看出,就《梁 书》而言,姚察与姚思廉所撰基本相当,而《陈书》,则多为思廉所撰。魏 徵是以监修身份加以指导,共写了三篇论。虽然姚察有开创之功,但思廉对 梁、陈二书的贡献是最大的。从撰述数量上看,思廉明显多于姚察,而且, 思廉在贞观初奉诏修史,又要根据唐皇朝的政治需要,对姚察所撰部分作必 要改动。思廉对梁、陈二书是有续撰、整理、定稿之功的。没有思廉的竭尽 全力,这两部史书就很难问世。因此梁、陈二书题姚思廉撰,世人从无异议。 这两部书也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史学思想和文风特点。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历史上姚思廉是谁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