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梳篦的基本介绍

2020-03-23 14:54
梳篦简介 梳篦,又称栉, 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 许慎《 说文解字》有 云:"栉,梳篦之总名也"。《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 比之总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三国志·魏志· 管辂 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 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唐 罗隐《白角 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宋陶谷《清异录》 洛阳少年 崔瑜卿,多赀,喜 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 万。”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 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 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 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 1959 年 山东 宁阳 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 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 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 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 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 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 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 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 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 苏南、 浙西 等地的优质 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 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 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 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 28 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 72 道半 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 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 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常州篦梳 梳篦是江苏 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 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 1600 多 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 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 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 业所奉祖师有 赫胥、 赫连、 皇甫、陈七子、张班、 鲁班。 相传 炎帝死后, 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 赫 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 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 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 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 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 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 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 2 月 18 日和 9 月 28 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 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 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 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 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 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 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 苏东坡曾 有"山人醉后铁冠落, 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 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 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 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明末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 生。梳篦店一般都在门前悬挂醒目的大木梳大篦箕模型作为商店的标志。 常 州著名梳篦店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创设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 1621 — 1627 年) , 原名真老卜恒顺,由常州一姓卜的艺人创办。从开创到 1949 年前后一直由 卜氏家族负责经营,已是第八代传人。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清时, 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 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 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光绪年间, 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 7 月总要到常州定制 60 把黄杨木梳、60 把梅木 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 10 月间连同 6 套龙袍、600 朵 宫花送到 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 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 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清末,篦箕 巷的篦箕工场就有大小七家,其中最古老的是“老卜恒顺梳篦店”。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 刘 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 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 年在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 获得银质奖,1926 年在 美国 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梳篦历史 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 迄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常州赋》中有 “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 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因为清代 苏州织造局每年 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 美称。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 北京故宫。常州 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 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 年在 美国旧金 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 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 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 枣木,经 28 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 经 72 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梳篦的基本介绍 第 1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