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

2020-03-25 13:58
资治通鉴的评价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 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 政治家、思想家、 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 , 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 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 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 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 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司马光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他提出的天地是万物父母,人类是万 物之灵,主张各民族平等,爱护生命的主张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进步作用 。 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却受到各政权和各族人民的共 同尊敬。元朝在统一进程中司马光的思想是主要指导理论,被成吉思汗称为 “天赐蒙古的人”耶律楚材,父亲耶律履和荐举他任职的承晖都是司马光的崇 拜者,都是杰出人物,耶律楚材主张的仁义改变了早期蒙古残暴政策,推动 了蒙古进步、文明。建立元朝的蒙古杰出君主忽必烈出征时也让贾居贞给他 讲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贾居贞也同样是名臣,反对攻日本,父子皆是 副宰相。木华黎的后裔相威也担任宰相,向忽必烈敬献《资治通鉴》蒙古译 本,可见木华黎家族对司马光思想理论的重视,就像木华黎对史氏家族的重 用那样。史氏家族最有影响的史天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最喜欢《资治通 鉴》,他是汉人中任职最高、最有实权的大臣,他担任右丞相封镇阳王,汉 人中少数封王的很多原是国公,只是去世数十年后延祐年追封,很多地位比 史天泽低的都封公爵,史书载只有史天泽未封国公,只封王。忽必烈时代有 人谗言说史天泽势力太大,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史天祥主张仁义,救助过吾 也儿、木华黎最亲近的史天祥和解救严实的史天倪都担任要职统领蒙汉众军, 都主张仁义爱民。元朝是各民族联合政府,是中原文化向各民族和世界传播 的时期,先进和文明的理论、科学也被各民族接受。司马光的理学思想也得 到推广,也正是这一时期司马光逐渐开始被尊为儒家三圣,在许谦的著作中, 他称司马光去世为理学发展阶段的标志,与古代把孔子去世作为经学发展阶 段标志同样,认为司马光与孔子相仿,说元朝统一前的战乱是因为司马光去 世后,伦理败坏的结果。元朝在统一不久后就开始在全国发行蒙文、畏兀儿 文的《资治通鉴》,如同司马光提倡的民族平等、统一、仁义的理想那样, 元朝早期社会发展进步是建立在进步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尊敬、崇拜司马 光,认真学习《资治通鉴》的元朝杰出人物都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 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 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 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 选录《资治通鉴》11 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 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 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 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 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 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 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 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资治通鉴的不足 失误 《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 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不少错 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 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资治通 鉴》卷一六 四:“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子弟谓之特勒。” 《通鉴考异》:“诸书或作特勤,今从刘昫《旧唐书》及宋祁《新唐书》。高 安陈汝奇在《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认为《资治通鉴》将只见诸野史的杨贵 妃、安禄山之事纳之正史而失之客观。又如唐代宦官鱼弘志,《新唐书》仇 士良传作“鱼弘志”,《旧唐书》偶有误为“鱼志弘”,《资治通鉴》卷 245 大 和九年十一月壬戍作鱼志弘,《资治通鉴》卷 246 作开成五年正月己卯又作 鱼弘志,相互混淆。《晋书》载吕光的第一个年号“太安”,而《资治通鉴》 记载为“大安”。再如《资治通鉴》记年方式多有不当之处,如齐人伐燕的时 间(前 313 年),司马光舍《史记》的纪传体,未据《纪年》详加考查,只增 加齐威王十年,减少齐湣王十年,以求与《孟子》记载齐宣王伐燕的事迹相 同,宋朝朱熹经考订认为是齐湣王十年,据今人考证,实际上为齐宣王七年, 另乐毅伐齐中也有不少错误。又如《资治通鉴》在记述隋炀帝西巡行程中均 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 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通鉴》卷十五(汉纪七)文帝后二年:“八月,戊 戌,丞相张苍免。”但据《二十史朔闰表》文帝后二年八月丁卯朔,月内无戊 戌。吴玉贵著有《资治通鉴疑年录》归纳出《通鉴》纪时所发生错误,共计 得出八百八十八例,可补此方面的缺失。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语类》的〈历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评:“温公不喜 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 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 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明 代严衍熟读《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补》,列举通鉴有七病(漏、复、 紊、杂、误、执、诬)。 近人岑仲勉认为《通鉴》对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的评价 有偏颇之嫌,司马光还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游戏。岑仲勉还写有《通鉴 隋唐纪比事质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 670 余条。 局限 《资治通鉴》也有不少缺点,如《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 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如载“租庸调制”仅“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 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二十余字,《通鉴记末本末》 只收录两则与经济有关的史料,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项羽的垓 下歌、刘邦的大风歌等,《通鉴》皆不取,但对于“诗赋有所讥讽”者则采之 , 如卷一百四赵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为袁粲作歌。杜甫这样的人物,甚至只 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学地位虽小于杜甫,司马光却把他的《梓 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通鉴》写白居易很多,因 为他是翰林学士,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晚唐藩镇割据,朝廷姑息,司 马光对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将《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 《战论》、《守论》五文摘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韩愈,乃文 起八代之衰,积极捍卫儒家道统的文人,但却对其学术文化贡献只字不提, 只收录其《谏迎佛骨表》及《送文畅师序》。 《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 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 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顾炎武说:“此 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刘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 年)立儒、玄、文、 史四学,司马光发表评论,四学其实是等而下之,不值得重视,“臣光曰: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然则史者 儒之一端,文者儒之余事;至于老、庄虚无,固非所以为教也。夫学者所以求 道;天下无二道,安有四学哉!” 资治通鉴的序言 《资治通鉴》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 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 使统治者取得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问顺序纪事,结构严密,条 理清晰,堪称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全文共 294 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 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间 1362 年的历史。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 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 扼要,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 之绝笔。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 经验 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 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 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 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 来的历代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其意义。 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像中国历史上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 在记载赤壁之战时,司马光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从人 物着手,把鲁肃与孙权合谋定计、吴蜀构筑同盟及诸葛亮智激孙权等 故事分 别道来,从独特的视角诠解了这场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既 有战争的完整过程,又有人物的深入刻画,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文中 的一些语言,也成了后人惯用的成语掌故,像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已耳 熟能详。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 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这部巨著受到历代政治家 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荀悦从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 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 “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得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这 部巨著,“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4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 第 1 页关于资治通鉴的基本介绍 第 2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