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关于唐朝的故事

2020-03-27 14:04
关于唐朝的故事:李世民兄弟相残 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正妻窦氏所生嫡子四 人,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早夭, 其余三人在李渊建唐过程中都立有功劳。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建成是左 军统帅,李世民是右军统帅,李元吉是中军统帅,留守太原。 李渊称帝的当年便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又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 王。这里面本来就有早定名分、以免日后兄弟相争的意思。但是,李渊称帝 的时候,天下还 远远谈不上稳定。不仅群雄逐鹿,连年厮杀,而且光皇帝就 有好几个,李渊只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占据长安,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实 力也不见得最强。李唐得以逐 一消灭群雄,统一天下,李世民当推首功。 李世民在开国后的几年里,不仅建立了功勋,树立了威望,更重要的是 , 他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势 力。不仅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著名将 领,又广泛结交名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学士,都成了他的 谋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 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打过一些胜仗, 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 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而且他长期留守 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稳 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 。 总的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武德七年(624 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双方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和公 开化的程度。李建成预感到李世民的威胁日益严重,兄弟之间仇杀不可避免, 于是决定 先下手为强。积极扩充东宫实力,以防不测。他私自招募四方骁勇 之士两千人,充为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又派心腹可达志赴幽州(今北京市 附近)招募突厥骑兵 三百余人,纳入东宫诸坊。李渊得知后,为控制事态, 将可达志贬往外地,痛斥了李建成一顿。但李建成仍不死心,又暗令心腹杨 文干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募兵, 秘送东宫。 关于唐朝的故事:三皇子互不相让 李渊看得出,如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稳操政柄,妥善解决兄弟之 间的权力之争,朝廷必将大乱,手足之间也会生成诛杀之祸。他决定必须支 持一方,稳住 另一方,使双方都有所收敛,缓和斗争的尖锐程度。他权衡再 三,觉得还是站在李建成一边,更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是由于:第一,李 建成是长子,而且已经立为 太子,天下臣民家喻户晓,站在李建成一边,既 符合传统,也有利于现实;第二,站在李建成一边,可以使其由弱变强,增加 其与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遏制李世 民居功自傲的气焰;第三,站在李建 成一边,不用改立皇储,拥嫡派的文武大臣不会受到政治上的冲击,可以保 持大局的稳定。 李渊的决心下 定以后,对几个儿子的态度更加明朗化了。他一方面向诸 子宣传孝悌之道,以史为鉴,希望兄弟间能化干戈为玉帛;另一方面,仍然重 用李世民,重大的政令和军事 行动都听取他的意见;他对太子李建成也十分 关注,注意其政治动向。同时,他还想利用齐王李元吉这张牌,来平衡李建 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但是,李元吉则认 定李世民不会甘居人下,他与李 建成的仇恨由来已久,不可能重归于好;况且,李元吉也有夺宗之心。因此, 李元吉采取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这使李渊更加为难。 七月里的一天,李渊为了缓和三兄弟之间的矛盾,带着他们到长安城南 打猎,并让他们驰射角胜。李建成故意让李世民骑他的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 李世民刚骑上 马,马就狂蹦乱跳起来。李世民急忙跳下,再骑上去。谁知刚 一上去,马又蹦跳起来。这样反复了三次,李世民才降伏了这匹烈马。他骑 在马上,对旁边的人说: “有人想用这匹马害死我,岂不知死生有命,怎么 害得了呢?”李建成听了,便抓住李世民所说的“死生有命”大做文章,通过嫔 妃们向李渊告状:“秦王太狂妄 了,他说天命在他身上,是一定要坐天下的 人,不会轻易死掉!”李渊大怒,立即召见李世民,责备他说:“天子自有天 命,不是你耍点手段就能当得上的!我还没 死,你为什么这样心急呢!”李世 民再三解释,李渊就是不听,拍着桌子大发脾气。正在闹着,外面送来情报, 说突厥又入寇北边。李渊要靠李世民出征,只得草草 了结此事。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天夜里,李建成请李世民赴东宫饮宴,暗中放 了慢性毒药。李世民宴罢回到秦王府,呕吐腹泻不止,最后竟吐出血来。多 亏他平日礼贤下士,府中聚有名医,经多方抢救,终于脱险。这一次大难不 死,李世民提高了警惕,与李建成更是水火难容了。 李世民为了在争权斗争中万无一失,派心腹温大雅去镇守洛阳,并用大 量金帛作为贿赂费用,令心腹张亮去交结山东豪杰,以便长安事变一旦失手 好有后路可退。李元吉得知此事,便告发张亮图谋不轨。于是,李渊下令将 张亮下狱,但张亮死不认账,李渊只好又将其无罪释放。 在兄弟之间矛盾日深的情况下,李渊为了缓和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想 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对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 因此,我打 算立你为嗣,但你执意推辞。况且建成年龄居长,又为嗣已久, 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我实在不忍心废弃他。据我观察,你们兄弟之间已很难 相容,如果都在京城,必 然争斗不已。我想让你出镇洛阳,主持东部政务, 并准许你建天子旌旗,像汉朝梁孝王那样。” 李世民深知此举是父皇对自己的宽容,同时也 是对自己政治企图的侦测。 而且他也知道,一旦离开长安这个政治中心,自己就很难达到夺取太子地位 的目的。于是,他就以不愿离开父亲、愿在膝下尽孝为由推 辞。但是,李渊 还是执意要他离开长安去洛阳。他安慰李世民说:“天下一家,东、西两都相 距不远。我想念你的时候,就去洛阳看望你,你用不着为此悲伤。” 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认为如果让李世民去洛阳,拥有土 地和甲兵,就很难控制他了。而把他留在长安,只不过是一介匹夫,取之甚 易。于是,就在 李世民将去洛阳赴任的前夕,他们指使数人秘密上书言事, 诬告说:“秦王左右听说要去洛阳,个个手舞足蹈,高兴异常,看样子秦王再 也不会回到长安了。”又令 心腹密劝李渊,细说其中利害。在这种情况下, 李渊又改变了主意,不再让李世民出镇洛阳。 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走内宫路线,多方 讨李渊妃嫔们的欢心。 妃嫔们知道他是将来的接班人,便与他交好,在李渊的面前说他的好话。同 时,也帮助他时不时地散布一些李世民坏话。而李世民也利用妻子 长孙氏在 父皇身边服侍的机会,加紧收买宫门守将,做先发制人的准备工作。在东宫 和齐王府,他也安插了自己的耳目。 事态发展得日益严重了。在李建成、李元吉和妃嫔们的劝说下,李渊曾 想废黜李世民,以确保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大臣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 天下,不能废黜。况且他性格刚烈,假若无故加以抑制,恐怕要发生难以预 料之事。到那时陛下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渊只得作罢。 李元吉早有夺宗之心。对庸懦的太子李建成,他倒不十分担心,唯一顾 忌的便是秦王李世民。此时,他见有机可乘,便大胆地劝说李渊,请求除掉 李世民。李渊回 答说:“秦王有平定天下之功,如今罪状并不显著,有什么 理由除掉他?”李元吉说:“平定洛阳时,秦王就已萌动夺宗之心。当时他散 发钱帛,交结豪杰,私树己 恩,收买人心,又违抗君命,顾望迟留,这不是 造反是什么?怎能说没有理由杀掉他!秦王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留着他早晚 是个祸害。望陛下三思!”一席话说得 李渊怦然心动,但他无法轻易勾销父 子之情,仍然不忍下手,不过也没有责罚李元吉的诛兄之心。 父皇的举动,李世民一清二楚。当他得知上述情况以后,便决定先下手 为强,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父皇退位。 秦王府骁将谋士甚多,李建成、李元吉颇为忌惮。他们曾用重金收买尉 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以便寻找刺杀李世民的机会,但都碰了钉子。尉迟敬 德是李世民手下 第一员猛将。他们更是放心不下,收买不成,便派刺客前去 刺杀,但也没有得手。李元吉又向李渊进谗言,欲将尉迟敬德下狱治罪,多 亏李世民多方相救,尉迟敬德 才得以脱险。此计失败后,李建成又鼓动李渊 将李世民的心腹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 李世民深感如此下去秦王府将要被击垮,再不动手只能坐以待毙。为了 试探元勋宿将的态度,他冒着危险问计于灵州大都督李靖和行军总管徐世责 力,二人均不置可否。既不出主意,也不去告发,李世民心里便有了底。于 是,他决定抢先动手。 关于唐朝的故事:尊重谏官广开言路 唐太宗为确保广泛听取臣下进谏有制度上的保证,健全了封驳制度。在 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关系上,中书省制敕诏命草成后,由中书侍郎、中书 令审查,然后 交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封驳,议论其得失,然后由宰相 作出决断。决断交皇帝裁决,裁决后交付尚书省执行。然而这一制度上的规 定,往往不被有关部门及 其官员认真地付诸执行。贞观三年(629 年),唐太 宗对一些大臣“奉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的状况甚为不满,再次 强调:“中书、门下,机要之 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 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 唯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 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 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在健全封驳制度的同时,唐太宗又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注意 谏官的选 择。“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当即起用原东宫府中的王珪、韦挺、魏徵为谏 议大夫。规定“中书、门下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唐初的谏官包括左右散骑常侍 4 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左右谏议大夫 8 人(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左右补阙 12 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 上封 事),左右拾遗 12 人(掌同补阙)。例如王珪、魏徵,均由谏议大夫最后 被提拔担任侍中职务,掌管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议论封驳。贞观后期崭 露头角的褚遂 良,亦是最初任谏议大夫,经黄门侍郎而最终被任命为中书令, 负责掌管诏令的起草,是继魏徵、王珪之后又一位以直谏著名而又握有重要 权力的大臣。 在鼓励臣下直谏的政策下,有人在进谏时难免有夸大其词的地方。贞观 八年(634 年),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在上书中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 厚敛; 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太宗阅后大怒,对房玄龄等人说:“德参欲国 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想要对皇甫德参以“谤 讪”论罪。魏 徵闻知后,进谏说:“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谓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 焉,惟陛下裁察。” 太宗闻谏后,也意识到:“朕罪斯人,则谁敢复言 !”同时, 赐绢 20 匹。至于乘广开言路之机诬陷他人者,如本书前引陈师合诬陷杜如 晦,结果被流放到岭外;有 人诬告魏征谋反,结果诬告者被依照诬告反坐法 律处以死刑。可见,唐太宗鼓励直谏的同时注意划清言词“激切”与有意“讪谤” 的界限;对于诬陷他人以及以直谏 为名“讦人细事”,则依法论罪。这一切,都 是为了广开言路,以利于国。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4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关于唐朝的故事 第 1 页关于唐朝的故事 第 2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