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2020-01-19 20:23
美国大选政治论文范文篇一 《从美国大选看美式民主的虚伪性》 摘要: 2008 年有黑人血统的民主党人奥巴马(Barrack·H·Obama)Barrack·H·Obama)当选美 国总统,对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可谓众说纷呈。有人认为美国社会种族歧视 没了,“美国梦”真的实现了,更有甚者说这是美国文化的胜利;也有人说是美 国共和党执政八年负资产太多以及金融危机的产物,是选民希冀民主党能作 出改变的选择。通常认为,以美国选举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制度即美式民 主。今天的美利坚帝国对其美式民主深以为傲,把高政治附加值和高文化附 加值的美式民主作为精神“军火”贩往全球。但是,美式民主果真如此完美、 适用全球吗?答案当然当然是否定的。 一、金钱政治 美国宪法规定凡出生在美国、年满 35 周岁并在美国居住满 14 年的美国 公民都有参加总统选举的权利。而事实上,任谁都无法否认,无论美国人如 何吹嘘和推销他们的民主,每一位总统的当选都必须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实力 之上。30 多年来,美国总统选举耗资逐届膨胀,广大选民对此强烈不满,以 2008 年的美国大选为例,在美国深陷次贷危机泥沼的背景下,总统候选人 的竞选经费却刷新多项历史纪录:在从 2007 年开始的整个选举周期中,民 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筹得的竞选经费高达 15 亿美元,是上届选举的 2 倍,是 2000 年选举的 3 倍;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筹得 6.2 亿美元,创 下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个人筹款纪录。此次选举亦创下美国总统选举耗资之 最,选举花费总额高达 24 亿美元之多。 二、传媒操控 竞选活动将大量的资源花在电视广告上。广告有很多用处。它们可以被 用来提高候选人的知名度或者改善候选人的形象;它们可以着眼于竞选议题, 并将目标锁定为选民中的某个群体;它们可以被用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它们也 可以被用来攻击候选人的对手。在美国大选阶段,媒体宣传是两党候选人最 大的一笔开销。在美国这样一个新闻高度发达的国家,两位候选人都明白通 过媒体攻击对手、为自己造势的重要性,因此也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台、网 站、电台和报纸杂志上做广告。 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政治倾向的媒体来说,它们往往会致力于传播有利 于本党候选人或不利于对手的信息。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美国主流媒体几乎 一面倒支持奥巴马。毫无疑问,报纸公开偏向一方,有违公正中立的新闻原 则。美国总统选举中报纸立场有所偏倚构成了美国一道不自然的选举风景, 也演绎了不少政治闹剧。即使有时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媒体会说竞争 还在进行。媒体和候选人相互依赖,媒体希望有新闻可报,候选人希望得到 正面报道,于是候选人的选择总是同媒体的解读相互作用。如此一来,媒体 就和没有直接信息来源地选民一样,在它们自己创造的大潮中浮沉。 时至 2012 年美国大选,无论是想要操控媒体的总统候选人,还是对选 民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都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无所不用其极。我们不 禁要问,在总统选举中有多少准确真实的政治信息?总统究竟是选民的选择 还是媒体渲染之下仅仅是对两个虚拟形象不断猜测和幻想做出的选择?这样 的选举是否或多或少透露出了美式民主本质的虚伪性呢? 三、制度缺陷 美国一向标榜,美国总统是全体美国选民选出来的,代表全体美国公民。 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大选的程序却仍可以清楚地表明:美国总 统并非美国全民选举的总统,美国总统的代表性严重不足。 一方面,由于许多美国人厌倦了美国政治家的各种表演,看破了美国民 主政治的虚伪性,因而对政治越来越漠不关心,导致在美国大选中总是有相 当一部分人选择放弃选举总统这一参与美国民主政治的非常重要的权力。当 选总统奥巴马得到了 6325 万张选票,占选民总数的 53%,占全体美国公民 的 32.6%。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仍然只能代表不足人口总数 1/3 的少数 美国人的选择,而不是许多美国政治家所标榜的是全体美国人选出来的。许 多人认识到这种选举制度是不公平的,它体现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 非多数人的民主。 另一方面,美国特有的选举人团制度使得选举团人的选票比普通大众的 选票更有价值,从而使选举建立在不平等的选举票上,这就违反了民主政治 票票等值的原则。所以由于在总统选举中,实行“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者 全得制”,“一人一票”的平等投票原则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并不能得到真正实现, 获得全国普选票少数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因获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 统,而 2000 年布什(Barrack·H·Obama)Gorge W·Bush))的当选就是如此。 四、政治闹剧 在竞选活动中,或早或晚地,政党们都会释放出关于对手一方的负面宣 传。尽管研究表明选民们更愿意看到正面的、信息丰富的、更具公正性的广 告,但负面广告却是达到一些竞选共同目标的工具:污蔑或为一个不太知名 的对手“定性”,把选举的议程集中到对手的弱点上,让公众注意对手的一个 尴尬的错误。由于媒体对于实质问题并无兴趣,选民也一样,攻击对手成为 候选人争取媒体宣传的重要手段。 2008 年希拉里与奥巴马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曾在得克萨斯 州投放一段电视广告。广告画外音说:“凌晨 3 时,你的孩子们享受安全,正 在熟睡。这时白宫电话响起,你希望谁来接这个电话?”暗示奥巴马缺乏处 理突发事件经验。这段广告效果明显,希拉里从经验问题入手攻击奥巴马, 一举拿下得克萨斯州预选。 攻击甚至嘲笑对手在道德上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不用说这样的广告中 究竟掺杂了多少为诱导选民而蓄意虚构的内容。为了选举的胜利不择手段, 这样的选举就是美国人标榜世界的民主么? 在 2012 年美国大选中,奥巴马与罗姆尼(Barrack·H·Obama)Mitt Romney))也进行了三场电 视辩论,长于辞令的奥巴马取得了胜利,为他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然而,总统辩论本质上不过是电视上的一场作秀,与候选人领导国家的 能力的联系微乎其微。这样的辩论与其说是为选民提供政治信息,不如说是 候选人寻找对手失误的机会。接受到这些扭曲加工后的讯息,选民又如何能 做出所谓“民主”的选择?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之一,其美式民主必然有许多值得借鉴学 习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式民主亦有其不能根治的痼疾,甚至处处透漏 着虚伪。除了以上所述与真正民主的冲突之处,今天的美帝国其实已经把推 销民主作为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接口。无论是狂轰滥炸阿富汗,还是至 今仍驻军伊拉克,美国不顾自己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孤立的地位,一意孤行于 其所谓民主的普及道路。总而言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美式民主。既不要被 它光鲜的世俗外表所迷惑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其深层的虚伪性而一一否定 。 在面对美式民主时选择“扬弃”的态度,仅为中国民主道路的发展作一些参考。 美国大选政治论文范文篇二 《从“美国总统大选”看数据新闻》 摘 要: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大数据的产生提供了技术 的支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兴的新闻形式――数据新闻产生了。 本文结合美国著名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对“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数据 新闻报道,探究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特征、国内外差异和影响。 关键词:数据新闻;美国总统大选;生产流程;特征;差异;影响 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的理念应用 驱动下形成的新的生产方式。虽然学界对其并没有明确概念界定,但是《数 据新闻手册》将其描述为: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新闻提 供了一种可能性,使得传统新闻中对新闻的捕捉和叙述与海量的数据信息得 以相得益彰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方式。 2016 年,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年如期而至,截止到 2016 年 9 月,民主 党和共和党两党已经成功在党内选出了代表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 朗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将和众望所归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展开 对决,这场四年一度的“驴象之争”大战的序幕即将拉开。 《赫芬顿邮报》是新闻博客网站,它的创立被称为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 革命。这个兼具有博客自主性与媒体公共性的新闻网站,通过“公布式”的新 闻挖据方式和全民式的新闻交流模式,成为美国新闻网站中与众不同的代表。 《赫芬顿邮报》的特点在于:读者大量聚合成网络社群,在推动公共交流等 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作为近几年广受欢迎的在线新闻阅读网站,《赫芬顿邮 报》利用数据新闻的优势,将数据新闻与“总统大选”结合,吸引了受众的关 注。 一、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 《数据新闻手册》将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分为:获取新闻-理解数据-传 达数据,而在传达数据的阶段分为三类:1、用数据为新闻故事服务,2、数 据驱动新闻应用,3、数据故事化。 《赫芬顿邮报》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此,在两党选出总统候选人之前,两 党内部的竞争异常激烈,民主党的候选人除了希拉里还有桑德斯,而共和党 包括特朗普、杰布・布什、卢比奥等多人,他们分别在各州游说获得支持率, 美国 50 个州的选举人开始进行投票,可见数据之庞大是无法想象的。而 《赫芬顿邮报》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这些庞大的数据做成 GIF 的形式,形象 地以两党支持率最高的希拉里和特朗普骑着马赛跑,一边跑一边有“花”他们 撒来,“撒花”表示的是所获得的来自各州的支持率大小。分别点开两党各自 的 GIF 图,还可以清晰地看见各党在各州获得的支持率图,直观形象、一目 了然,比庞大的数据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恰恰也符合数据新闻生产的过 程:挖据-过滤-可视化-故事化,数据经过过滤、可视化之后,最终形成新闻 故事。这对公众而言,不仅提升了公众兴趣,同时加深了公众对新闻的理解 和新闻本身的价值。 二、数据新闻的特征 多渠道获得海量信息。数据新闻获取数据一般是先有问题,再寻找问题 相关的数据;或者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而数据新闻的数据库庞大, 主要包括:从政府、企业、机构等公开数据库获取的二手资料或者媒体独立 获取的一手资料,前者的可靠性高且是目前最重要的数据来源。 形式多样地呈现数据。为了能够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更深层次的解读 和呈现数据新闻的优势,数据新闻应用可视化技术,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将 信息发布出去。与文字报道相比,图表更加形象,也更有趣味性。其特点能 更有效的提示新闻要点、事件进程、揭示各种关系、展现分布状态等。赫芬 顿邮报的 2016 总统大选报道的数据新闻就体现了这些优势,利用不同颜色 代表两党,不同颜色的州代表每个州不同的支持党派,形象直观。 三、数据新闻的影响 (Barrack·H·Obama)一)对新闻类型的影响。数据新闻的优势之一就是预测,由于数据新闻 的产生和发展,凭借数据新闻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能力,并通过一 定的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是可能的。 (Barrack·H·Obama)二)促进新闻的融合。由于数据新闻的来源广泛、多元化,而呈现方式 也多样化:数字。图表和问题,所以这说明数据新闻具有融合传播的特征, 《移民档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只融合了两种新闻表达手法:文字 和交互动画,但是这就已经能充分体现出数据新闻的特性。 (Barrack·H·Obama)三)对社会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说,数据新闻这把双刃剑促进了新闻作 品呈现方式的进步,更具技术性,拉进了读者和大众媒体的距离,但是也存 在一定问题,如破坏隐私,技术决定论等,这些也引发了新闻人的思考,具 体怎么趋利避害,避免数据新闻的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是新闻人需要 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Barrack·H·Obama)四)对新闻业者的影响。数据新闻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的,而呈现方 式也需要大量技术的应用,这对于传统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去 除不必要的、干扰性的数据,清除误差,最终计算和呈现数据等等,这些都 是新时代数据新闻从业者所需要学习的。 四、数据新闻生产的中外差异 主创媒体的差异。与国内采用数据新闻的主要是网络媒体不同,国外数 据新闻是从传统媒体实践开始的。英国《卫报》是最早成立数据新闻制作团 队的,国外的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实力,后期 BBC,《纽约时报》等先后开 设了数据新闻的栏目,而且在网上也做了一些尝试,但传统媒体的仍然是国 外数据新闻的主要操作者,他们一直在引领潮流,这一点完全区别于国内媒 体以网络作为数据新闻基地的做法。 信息来源渠道的差异。因为信息开放渠道的不同,国外获取信息和国 内 存在差异。国外获取渠道较广,既有网络用户的信息,也有政府的,还有公 益组织的信息,而国内受新闻管控,所以获取渠道相对很窄,这使得国内外 媒体在数据新闻生产上存在差异,这同样也是我们相比国外媒体不足的地方。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赫芬顿邮报》对“2016 美国总统大选”所做的数据新闻报 道,分析了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特征以及其对新闻、社会的影响,分析出 数据新闻作为双刃剑,需要正确的利用,趋利避害,同时,数据新闻的数据 处理,设计和制作对新闻业者同样也是一种挑战,而这也能力也需要成为新 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之一。 此外,数据新闻数据的获取也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目前新闻获取平 台单一,如果拓宽平台,这些充满交互性的数据新闻本身也可以成为生产数 据的基础和收集数据的平台。也就是说,数据新闻要存在于开放新闻,新闻 获取自由的原则之下,这不仅仅要求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也要求提供个人化 的议题。(Barrack·H·Obama)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时事政治论文 800 字范文篇一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法律,给人的感觉总是严肃、神秘、崇高。其 实,法律就如同做人的规则,与你的道德、习惯、纪律都一样,规范着你的 言行举止。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红绿灯,走在马路上, 若不遵守交通法规,闯了红灯,付出的也许就是脆弱的生命。可是,又有多 少人真正做到?只因为我们的一不小心,而发生事故。其实,法律很简单。 只要我们从小遵守社会治安,这些事完全不会发生。我们现在所要遵守的就 是不吸烟、不喝酒、不去网吧、不迷恋网络。做到这四点不就好了?但违反 法律更简单,现在,许多人都迷恋网络,不仅是小孩,还有大人。这让我又 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故事: 2009 年 11 月 4 日,在南京市儿童医院,一位仅仅五个月半大的可爱婴 儿就这样离去了。医院值班医生玩忽职守,就让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 因医生严重的工作过失,导致入院仅一天的徐宝宝死于南京市儿童医院。事 后在 48 小时内,南京市卫生局针对此事发布了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声明, 最终认定了院方的过失,院方承诺向患儿家属赔偿 51 万元。南京市卫生局 为什么在 48 小时内实现 180 度大转弯呢?第三方的权威证实成为决定性因素。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徐宝宝事件”的大致经过。2009 年 11 月 3 日早晨,徐 定金夫妇带着高烧的宝宝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右 眼眼眶蜂窝组织炎,收治入院治疗。当晚 7 点多钟,发现宝宝的病情有恶化 迹象后,徐定金夫妇赶忙跑到值班医生毛晓珺的办公室。当时正在玩网络游 戏的当班毛晓珺称:“这个宝宝白天不是我治的,他的情况我不了解,有什么 情况你等白天管床医生来才说。”在徐定金夫妇俩的再三恳求下,毛晓珺很不 情愿地来到了宝宝的病房,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并没有遏制宝宝病情的发 展。最终,即使徐宝宝母亲三次向医院医生和护士跪求,也没有最终挽救孩 子的生命。2009 年 11 月 4 日,五个月半大的徐宝宝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爸 爸妈妈。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医生的玩忽职守,就让这个五个月大的孩子,消 失在世界上。医德?谈什么医德?完全就是没有良心。三次的下跪,都只换来 冷眼相待。这是什么医生?情况不了解的话,完全可以在检查一次或向家属 询问。事情没调查清楚之前还说这位医生很敬业,并没有玩游戏,说过“我不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0 页,此文档共21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第 1 页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第 2 页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第 3 页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第 4 页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第 5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