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

2020-01-20 17:24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篇一 物理课程《声现象》单元复习策略初探 【摘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告诫学生们要“学而时习之”,足见学习知 识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来讲,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物 理教师必须要采用合适的引导方法,培养他们的复习能力。初中物理单元复 习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教师善于抓住单元复习策略是提高物理教 学质量的保证。针对人教版《声现象》这个单元的复习笔者一直尝试运用如 下基本策略引导学生。 【关键词】物理课程 单元知识 复习策略 一、讲清本单元知识点要求是拓展知识深广度的保证 笔者认为,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才能针对性更强展开复习, 总的来说,《声现象》章节传播的知识点如下:一、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二、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三、知 道回声产生的条件;四、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影响因素。 在复习开始前,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有助于学生唤醒学习知识过程中 的回忆,带着更加清晰地目标进入到知识复习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大 都已经初步掌握和了解知识,站在对已经了解知识的层面上,又能形成二次 记忆,除此之外,还会发散思维,延伸知识结构,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点难点解读清晰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基础 (一)关于声音的产生问题 首先,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其次,物体振动 时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人耳都不能听到声音;人耳 器官有听力障碍也可能听不到声音;人耳能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 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ss 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 1s7m m 。 再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 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二)关于声音的传播问题 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 例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铁管,在另一端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 气传来的三次声响;测量声速的方法。方法一:测量发令枪的发令地点到观测 地点的距离 s,然后测出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 t,根据算出 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方法二:测出铁锤打击钢板或铁片时落下和听到铁锤打 钢板的声音的时间 t(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为准),再测量打击到测量点的距离 s,根据公式算出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还可利用此办法测出声在空气中传 播的速度。三、真空不能传声。 (三)乐器的特征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它们的物理意 义、决定因素都不同,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其次,平时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是 指响度,平时所说的声音的高低是指音调。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最后,“男低女高”是指男的音调低,女的 音调高。在唱歌时说“这句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音调 ; “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这里的“低”指的是响度。 (四)声的利用问题 这里重点强调利用回声测距离时,接收回声的时间为声音往返的时间, 即声音通过的距离为往返路程。 (五)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 对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要非常熟练。为了减弱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要做到:不在深夜开大音响;上课时不要随便晃动桌椅发出声音;自习课 上不要大声喧哗;要知道工业噪声:如工厂机器的运转声、材料的锯断、冲压 声等;生活噪声:如在屋内打开窗户向外大喊大叫等;并且要对这些噪声如何 减弱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典型例题欣赏要讲深讲透,全面落实单元三维目标是法宝 (一)知识与技能类问题处理方法 例如,唐诗《枫桥夜听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 句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解读:这是物理学与语文知识 的渗透。古诗词、名言警句中蕴含许多物理知识,要求同学们学好语文是十 分重要的。只有理解诗句含义,才能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诗句中反映出的物理 现象。首先要理解诗句大致意思,然后找出隐含的物理信息,最后给出体现 出来的物理知识。这句诗意思是在姑苏这座城外有一个寒山寺,夜里诗人在 船上听到了寒山寺庙的钟声。这里面听到钟声说明钟振动产生了声音,通过 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人耳。所以体现的物理知识就明显了。答案:①物体振 动发声;②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等。 又如,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是:怎 样才能使物体振动的声音更响?多数同学猜想到:使物体振动的幅度更大些 即可。在实验前,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方案 1s: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 击鼓面,鼓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方案 2:把发声大小不同的音叉叉 股与水面接触,溅起的水花大小不同。请你再设计一个另外的方案,进行实 验,记录收集的结果,最后归纳和总结出探究结论。 解读:再设计的方案意思与方案 1s 和方案 2 一致,但所用器材和表现振 动的行为方式可以不一致。比如: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 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记录结果时要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写清振动幅 度对声音响度影响的一个因素和实验要求。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理解程度归纳 结论。答案:设计的方案:将锯条放在桌面上,边缘伸出桌外,用一只手按 住锯条,保持锯条位置不变,另一只手分别用不同力度拨动锯条,使锯条振 动,仔细辨别声音,并同时观察锯条的振动。实验记录表格,锯条振动的幅 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探究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 的幅度越大,声音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响度越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问题处理办法 例如,根据《科学画报》的一段文章,回答下列问题。优美的音乐,动 听的语言,声音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的应用数以千计。听说过吗?声波能 使冰箱制冷,能发现隐藏的爆炸物,甚至还能减肥。总之,声波应用将为未 来社会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你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话: “把音量开小点儿,否则冰箱里的东西全要冻上了”。“劳驾,请加大分贝,我 想让灯光再亮点儿。”这听起来像痴人说梦,它们会成为现实吗?这个问题要 留给那些研究不可见的声波世界的科学家们来解决。的确,声波可以把音乐 和语言传入人的耳朵,但是若将它的能量加以转变,它就会变成一种高效的 能源,产生光、热,促成核聚变,还能够作为测量海洋深度的工具。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篇二 《声现象》中的实验改进 【摘 要】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做好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保障。实验 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真实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尽可能地把 实验做到操作简单,现象明了,抓住主因,去除实验中的非主要因素干扰。 对于探究规律性的实验,应该选择多种情况下都能做的普适性实验,要 求在实验中现象明显、直观,使整个实验能明显突出主要因素,尽可能直观 的说明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做好实验, 是科学研究的保障。实验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真实性、严密性、 可操作性,尽可能地把实验做到操作简单,现象明了,抓住主因,去除实验 中的非主要因素干扰。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做好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保障。实验的选择, 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真实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尽可能地把实验做到 操作简单,现象明了,抓住主因,去除实验中的非主要因素干扰。 一、振动发声 对于探究规律性的实验,应该选择多种情况下都能做的普适性实验,要 求在实验中现象明显、直观,使整个实验能明显突出主要因素,尽可能直观 的说明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决不能选择一些只能反映片面局部 的现象规律或实验现象中存在其他不明确干扰因素的,特别是对后面知识的 学习容易引起误导的实验,由此,我对教材上“声现象”这章的部分实验,进 行了改进设计。 我们知道,声音是听到却看不到的,振动能看到却听不到,只有在看到 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才能说明振动发声,所以书上就举了一些特例,如: 拉紧的橡皮筋,在弹动时,可以看到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再如:用手压紧尺 子在桌子边上,然后用手拨动尺子露在桌外的一端,也可以看到振动听到声 音,但是,对于多数的发声体,如敲击或碰撞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看 不清发声时在振动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多数情况下的发出声音的振动清楚的 显示出来呢?由于振动发声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人能听到的声音振动范围远远 超过了能直接看到的振动范围,所以要尽量多的看到发声音体的振动,就要 借助转换法,转换成我们能清楚明了的看到的随着振动发声一起发生的有相 互作用的某一现象。书上是举了一个用乒乓球贴近发声的音叉,看到乒乓球 向旁边跳动,证明发声体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乒乓球每 次跳动的方向、幅度和快慢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无准确的规律,无法控制, 对后面知识“声音特性”一节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如:学生看到的是乒 乓球方向不一、振幅不一和快慢不一的无规律的碰撞音叉,似乎音叉的震动 也是无规律的,而事实是音叉的振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规律的。为此,我 改进为在投影仪台上放一盛水玻璃皿,敲击音叉发声后马上插入水中一部分, 在它的周围会有大量小水珠迅速跳起,这就说明音叉在振动,投影仪把这个 现象放大投影,看得更清楚。对于多数物体的敲击发声振动,如敲桌子,我 把这个盛水玻璃皿放在其上,然后用一激光器,打出激光斜照在水面上,观 察它反射到天花板或墙上的光斑,当敲击时,由于角度和距离的关系,光斑 会在原位置上明显出现振动,把被敲物体原来几乎看不见的振动,放大转换 成光斑的大幅度振动。还可以把玻璃皿换成一面小镜子,以更方便贴在竖直 方向的物体表面上显示振动。物理学里,把这种把微小的变化现象转换成与 之相互作用的其他的较大的变化现象来研究的研究方法称之为放大法,很多 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典型的例子是证实万有引力定律时用到的“卡文迪许 扭秤”。 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由于运用了放大法显示振动发声,那么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 验中,我们只要改变上述实验中的敲击力度,使声音变得更响,同时来观察 反射光斑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幅度,就很明显的观察到:响度越响振幅就越 大。这比教材中用敲音叉看悬吊的乒乓球弹开幅度大小的实验要先进和简单 得多,因为在做敲击音叉看乒乓球时,乒乓球每次弹起的幅度和方向都会由 于弹回时接触音叉的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弹动,特别是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 以显示不同的响度时,乒乓球第一下的震动幅度很大,很容易被理解为音叉 对乒乓球的推动引起的,后面的振动弹起就很不均匀,使实验现象存在随意 性和不准确性,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使实验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受到 干扰而存在一定的疑惑,难以顺畅的得出科学结论。而使用我们前面“振动发 声”实验中的“盛水玻璃皿”或“小镜子”反射的方法,来观察光斑的变化,就不 存在这样的干扰。在任何物体表面,都会真实的反映振动的幅度和快慢。 三、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实验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真实性、严密性、可操作性,尽 可能地把实验做到操作简单,现象明了,抓住主因,去除实验中的非主要因 素干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频率决定音调这个知识点,一直是个教学难点,究竟是难在哪里呢?我 认为,主要是教材中所选的实验不合适,难度过大,实验中存在影响主要知 识点学习的误导干扰因素,影响了学生在实验中,对主要知识点的突出理解, 造成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困扰,也就造成了学习难点。教材中的实验,是利用 一根一端被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的钢尺,“用力拨动探出来的一端听 声音,然后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 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此实验存在 的缺陷:1s.振动快慢很难看得清楚准确,2.拨动方向,开始向上和向下结果 大不相同,3.“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中很难做到,因为钢尺伸出 长度发生变化,要使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必须用不同大小的力量去拨动,而 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第一感觉是其所用的力的大小,这必然误导了是力的大 小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引起知识性理解的错误,造成学习困难,所以这部分 知识的学习经常成为教学难点。教材中还建议使用发音齿轮,发音齿轮的各 个齿轮转动速度是相同的,因为齿数的不同来说明振动快慢的不同,而频率 不同恰是快慢的不同,所以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多了一个台阶,使思路绕 了个弯,显然对知识的理解会很困难,在发音齿轮的操作中,又因为很难选 出的发出音调明显不同的相同材料,我曾经试过好多种材料,在多种转速的 情况下发出音调明显不同,包括相同的材料在同一齿轮上的不同角度,要达 到预想的效果很难,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改成不同松紧的橡皮筋,音调能明 显感觉到,但振动快慢不同难以看出来,拨动梳子,也是存在力度的不同影 响音调的因素,难以突出快慢的因素。后来改做示波器显示,虽然图像很清 晰,也很说明问题,但毕竟是屏幕上显示的,不是亲自感受到的振动频率决 定音调,总感觉到不是那么直观令人简单地信服。其实这个知识点的关键是 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因为频率这个词对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应该主要强调 快慢,要让学生明显的看到快慢的不同,然后听到音调的变化,在做了大量 的试验后,感觉用一根拉链拉直后,用不同的速度快速拉动,发出的音调不 同,这个做法就完全避免了用力大小影响音调的误导,不存在用力大小因素, 实验中也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只剩下快慢与音调的关系了,非常明了地突 出了音调与快慢的关系,然后再交代一下快慢用频率表示,这样,就彻底解 决了非主要因素对学习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干扰,避免了次要因素对主要知识 学习的误导,解决了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难点和学习困难。 【参考文献】 [1s]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物理八年级上》 [2]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教师参考书物理八年 级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六中学)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相关文章: 1.初二物理复习知识:声现象 2.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3.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大全 4.初二科技论文 5.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复习提纲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 第 1 页初二物理声现象科技论文 第 2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