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始于 1927 年
8 月 1 日,止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
的关键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形成了名义上统一的国民党政权,但仍处
于内外交困的乱局之中。 国民党否认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对共产党实
施“恐怖政策”。 此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民众对其政治主
张也很冷漠,甚至是误解。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工人运动、农民暴动的
开展几乎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真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必须“唤起民众”,继而“发动群众”搞革命。 因此,在土
地革命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充分有效的政治宣传,扩大政
治影响,取得劳苦大众的政治认同。
1930 年 3 月,《红旗》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从他的组成以至现在,都
是很注意于全国党报之建立的。 尤其是六次大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中
央党报曾经用过很多努力。 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严重压迫之下,我们党报
受尽了一切白色恐怖的压迫。 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敌人终究不能消灭我
们党报的活动,反使我们党报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更加扩大。 ”[1](P35)P35))在这
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逐步发展
和壮大,这与党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克服了重重
困难,取得了广大无产阶级的政治认同,达到了政治成熟,开创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在实践和挫折中,毛泽东不断积累经验,逐步
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思想,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1927 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处于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 ,
党的组织和党的报刊遭到严重的破坏,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活动,
不得不转入地下。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固难,坚持在上海秘密出
版地下报刊,重建党的报刊网络,继续传播党的声音。 在所出版的地下报刊
中,《布尔塞维克》《红旗》《上海报》《红旗日报》及《红旗周报》极具
代表性。 其中《上海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面向工
人大众的通俗报纸,曾被誉为“上海工人之唯一的读物”,是“帝国主义及国民
党的眼中钉”。 该报 1929 年 4 月创刊,1930 年 8 月与《红旗》合并成《红
旗日报》。 另外,还有《中国青年》(P35)后分别改名为《无产青年》《列宁青
年》)《中国工人》《工人宝鉴》《全总通讯》《劳动》周刊等等。 但这些
刊物在国民党的压迫下,出版时断时续,最终不得不停刊。
在革命根据地,党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各个革命根据地均创
办了许多报刊。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1 年底至 1934 年 10 月红军开始长
征之前,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报刊约 160 多种(P35)包括油印的、传单式的小
报)。 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红色中华》《红星》《青年实话》《斗争》
《苏区工人》等。 1931 年 11 月 7 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创立,简称“红中社”,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它的创立,标志着根据地
新闻事业的新发展。[2](P35)P97)《红色中华》创刊于 1931 年 2 月 1 日,与“红
中社”同为一个机关,一个编辑部。 截至 l934 年 10 月 3 日,在江西瑞金共
出刊 240 期。 从 1935) 年 1 月 25) 日至 1937 年 1 月 29 日,在陕北瓦窑堡
出刊 241 期至 324 期。 它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时间较长的报纸,是临时
中央指导工作的重要工具,在革命根据地有很大的影响。 《红星》1931 年
12 月 11 日创刊于瑞金,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由红军总政
治部主办,张如心、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 该报共出刊 28 期,对
长征的胜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 年 7 月 1 日创刊。
总编辑所设在江西。 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后迁到瑞金。 先是半月刊,
后改为旬刊、周刊,长征开始后停办。 该刊具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受到
广大青年读者、尤其是红军青年的欢迎,被看作是苏区“青年人唯一的读本” ,
为教育培养苏区青年作出了贡献。(P35)P98)《斗争》周刊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
局机关报,1933 年 2 月 4 日在瑞金创刊,1934 年 9 月 30 日终刊,共出 73
期,张闻天任主编。 其主要内容是刊登中共中央的决议、指示和中央领导的
文章,在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援革命战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苏区工人》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 1932 年 5) 月
在瑞金创刊,其出版目的是为了指导推进苏区工人运动的发展。 刊载的主要
内容是苏区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全国工人运动的消息及文件,同时也报道国内
外重要时事。 1934 年 9 月,在红军长征前夕停刊。
除中央苏区外,其他革命根据地也有机关报刊,如湘赣革命根据地的
《湘赣斗争》《红色湘赣》《湘赣红星》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报》
《红色东北》《突击》《前线》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日报》《红旌
日报》《列宁青年》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列宁报》《红色战士》;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战场日报》《苏维埃》《干部必读》等;琼崖革命根据地的
《琼崖红旗》《布尔塞维克的生活》等。这一阶段,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特点
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初步形成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1930 年 5) 月,李立三在《党报》
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他提出:“党报是要党的整个组织来
办的,单只靠分配党报的少数同志来做,不只是做不好,而且就失掉了党报
的意义! 所以每个党的组织以及每个党员都有他对于党报的严重的任务:第
一读党报,第二发行党报,第三替党报做文章,特别是供给党报以群众斗争
的实际情形和教训。 ”(P35)P127)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应对
党报尽义务,就是要写文章、发行党报和读党报。 正是有了 “全党办报”思想,
上到党的负责人,下到各级党组织、党员,都能够关心和支持党报,将党的
政治宣传工作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
第二,宣传形式多样化。 党的媒体政治宣传工作在形式上采取多样化和
群众化的发展路线。 1928 年 7 月,党的六大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在残酷
恐怖阻碍口头宣传与鼓动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刊物宣传,便获得极重大的意
义了”。 党的媒体政治宣传形式实现了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报纸、传单宣
言、小册子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1929 年 6 月,党的六届二中全
会对政治宣传形式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报刊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
如提出党和红军要“尽可能的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党报。 ”“党报须注意
用图画及照片介绍国际与国内政治及工农斗争情形”、“在不能办日报的地方 ,
亦应当尽可能的办新闻式的定期刊物。 ” 正是由于提出了办新闻式的定期刊
物,墙报和“时事简报”这一类新闻宣传形式应运而生。 尤其是在城市中出现
的工厂小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宣传事业上的创举。 中央要求 :“工厂
小报的形式要力求简单而群众化,内容应着重本工厂的新闻,以及与本工厂有
关系的其他政治的或地方的新闻,从这些新闻材料中加入我们的宣传作用。
”[3](P35)P5)2)在土地革命的十年时间里,多种形式的新闻宣传方式为党在极其艰
险的革命形势下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宣传内容贴合劳苦大众。 这一时期党的宣传主体不仅具有进步的
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群体,有工人、苦力、流氓无产阶级、农民、兵士、
职员、学徒、手工艺工人等知识水平较低、共产主义意识不强的社会下层,
还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学生与中小学教师,因此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必须密切联系各个群体的实际思想意识状况,做到政治宣传内容与他们思想
贴近,这样才能广泛而有效地提高政治认识,发动群众,紧紧跟随中国共产
党发动革命。 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不识字的工农自然不能阅报纸
及其他通俗政治书报,因此,应尽可能的组织诵读这些书报的小组(P35)公开或秘
密的)。 宣传委员会即应指派一些不但能够读而且政治认识清楚的同志来担
任小组指导员的工作,以便利用这些小组作宣传的工具。 ”(P35)P5)8)十年内战时
期,共产党的报刊在白区受到国民党直接查禁和迫害。 在红色革命根据地,
要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客观上,还存在交通闭塞、条件简
陋、人员缺乏等困难。 此阶段党的新闻事业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并发
展起来的。 虽外部条件较差,但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较之于大革命时期,却有
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闻宣传形式。 党的新闻事业在实践和
挫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形成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二
土地革命中后期是毛泽东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中新闻思想也是
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1929 年后,毛泽东在 1929 年 12
月《红军宣传工作问题》、1929 年 12 月《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1930
年 5) 月《反对本本主义》、1931 年 1 月《兴国调查前言》、1931 年 3 月
《普通地举办〈时事简报〉》、1934 年 1 月《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
务》、1936 年 8 月《为出版〈长征记〉征稿》等多篇文章中集中讨论了在
土地革命时期如何开展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了报刊是一切工作武器的思想。 毛泽东对新闻功能的陈述,
往往以“武器”一词作为比喻。 政党报刊具有新闻宣传的政治性,因此,在办
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报刊的政治性,将报刊视作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之一。
在 1931 年 3 月,毛泽东发表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指出:“《时
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
“编《时事简报》的目的主要是给群众看,这是发动群众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
[5)](P35)P99)一方面,毛泽东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度,要求共产党人要办自
己的报刊,将新闻宣传握在自己手里,将报刊作为进行革命工作的武器。 实
质上,就是要将舆论宣传放在与枪杆子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都是进行革命
最为重要的斗争武器。 正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理论的出现,才使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作用的重视程
度,不断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 另一方面,比喻报刊功能常用的词汇有“指
针”、“灯塔”、“号角”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比喻已逐步消失,而“喉舌” 、
“武器”则成为更为普遍出现的词语。 “指针”过于强调引领的作用,“号角”带有
一定的煽动性,“喉舌”则仅仅是为某一方代言,无论是哪种比喻都不能完全
反映新闻宣传的功能和作用。 毛泽东提出的“武器”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对外它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武器,对内它是进行宣传教育的武器。 报刊能够
成为反映实际情况的武器,也能够成为发动群众、指导群众和组织群众的武
器。 简而言之,研究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明确报刊具有的新闻
宣传功能,对当今时代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
地说,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强调新闻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现实生活。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
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还提出:“一切结论产
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
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些思想也同样适用于新闻宣传
领域,那就是新闻宣传要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要密切联系群众。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联系实际做宣
传,新闻工作要围绕群众的生活。 1929 年 12 月,毛泽东在《红军宣传工
作问题》中指出:“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 除一般地发布暴动口号外,
还要有适合群众斗争情绪尚低地方的日常生活口号,以发动日常斗争,去联
系着那些暴动口号。 ”[4](P35)P34)也就是说,报刊上刊登的新闻和文章一定要反
应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具有实际内容的文章
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杜绝文章空话
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士气。 1931 年 3 月,毛泽东在
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写的关于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
报〉》中明确要求:“《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
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 如牛瘟、禾死、米荒、盐缺、靖卫团、
赤卫队、AB 团造谣、共产党开会等等,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群众
一定喜欢看。 凡属不关紧急的事不登载。 ”“《时事简报》是极大黑墨字,稀
松七八条,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 [6]
(P35)P264)毛泽东认为读者的兴趣是办报效果的前提,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引起
群众看报的兴趣,才能够取得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宣传内容的吸引力是任
何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都要关注的话题。
第三,新闻内容要尊重事实,探求规律。 毛泽东对新闻内容要尊重事实
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白军
本有一万只说一千。 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时事简报》不靠
扯谎吃饭。”[6](P35)P264-265))党的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实的基本原
则,新闻内容要具有真实性。 重事实,讲实话,是新闻工作者应坚持的工作
作风,新闻报道和协作内容要尊重客观事实。
第四,新闻语言通俗浅白,雅俗共赏。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目
的是能够更好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和组织群众。 新闻宣传除了
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群众日常生活,在语言上也要尽量做到通俗浅白,利于
群众阅读和理解。 毛泽东在不同文章中对于文字通俗化思想的阐述颇多,他
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论说、
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
要人听”。[4](P35)P800)新闻宣传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语言,以达到宣
传效果。 同时,群众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
1934 年 1 月,毛泽东指出“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 其中如
《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至四万份,《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斗
争》二万七千一百份,《红星》一万七千三百份,证明群众的文化水平是迅
速地提高了。[3](P35)P330)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有
效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五,新闻内容要短、客观,少发议论。 新闻内容是对新闻事实的陈述,
不提倡对事实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报道,减少主观色
彩。 能否加入抒情和议论要根据新闻报道本身的需要来决定。 以毛泽东在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为例,他写到:“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
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 20 万人左右,今后会有更大的
发展。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
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
叶茂盛了。”[7]
在这一消息中,议论与内容融为一体,水到渠成,在宣传了新闻内容的
基础上,丰富了新闻内涵。 新闻报道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的议论,事实与议论可以自然融为一体。 毛泽东关于新闻内容中插入议论
的观点,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形成的新闻思想是毛泽东
新闻思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指导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党所开展的新
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对当今我党的新闻宣传工
作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三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利益结构、利益诉求、
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明显,加之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发
出自己的声音,舆论主体多样性发展,使得舆论生态更加复杂,主流媒体权
威性受到极大挑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弱化,中央统一声音这个舆论话语权
受到严重冲击,舆论引导力量不足,舆论安全性可控难度加大。 因此,当下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长期积累下的宝贵的新闻宣传
思想, 牢牢掌握主流新闻媒体宣传这块阵地,发挥新闻宣传武器的作用,为
切实巩固“三个自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
神动力。
首先,新闻宣传工作要培育群众意识,坚定党性,坚守政治方向。
1989 年,习近平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就指出,新闻工作一
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
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 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
我们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认
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理应成为新闻宣传中心工作的导向,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
谁”,这个根本问题理解好,落实好。 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
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 同时,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新闻宣传工作要力求创新务实,立德树人,发扬中国精神。 随着
各种新型媒体的涌现,传统新闻宣传模式明显不适应,必须找到符合新闻宣
传规律的新思路,不断在宣传手段和内容上求新求变,增强主流媒体的感染
力、吸引力。 2013 年 8 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指出,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
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此文档共6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1 / 3 6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