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维度:对一系列党内疑问的回答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撰写了多篇理论着作,对中国革命的
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其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主要
阐明和解决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性质、
主要任务、对资本主义的政策以及经济结构和纲领等问题.在经济思想上,初
步明确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目标和途径.西柏坡时期,随着三大战役胜
利,毛泽东适时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解放战争摧枯拉朽,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夺取全国胜利已经计日功成.面对中国社会即将发生的巨
大转折,毛泽东深谙历史的嬗变过程,始终紧盯着时代的发展方向.他在西柏坡
时期的一些着作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系统回答了党内同志的诸多疑问,对我们党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大转折做出科学
应对.闪耀其中的经济思想,较之延安时期也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第一,明确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无数仁人志士基于国破民穷的现实,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不懈追求的现代化梦想.早在 1944 年,毛泽东在一次演讲中曾
很动情地讲道:"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
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2]
他认为要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巩固民族独立,我们必须走工业化道路.
在长期领导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孜孜以求,并把这一现代化的梦想确立为
新民主主义中国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西柏坡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国社会进入全国解放、建立
新中国的前夜,这不仅为实现由农业向工业国家前进的目标奠定了根基,也使
国家和人民有计划、按步骤地建立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逐步走上工业化之路
的探索更加紧迫地提上工作日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夺取全
国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党要迅速地恢复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使中国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
(P1437).P1437).).这些指示不仅向全党全社会宣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
目标,也为新中国全面开展经济建设、追赶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脚步开启了正确
的道路.
第二,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思想.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军上了井冈山.在以井冈山和
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斗争中,逐渐确立起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道路,而且在以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始终居于乡
村.西柏坡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旧中国的丧钟已经敲响,新中国的脚
步叩响大门,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思想,我们党的历
史翻开了新篇章.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回顾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乡村闹革命,求
生存,求发展,工作重心在乡村的历程,指出从现在起,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要逐步确立起新的工作方式,把城市作为党和军队工作的重心,而且"必须用极
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3](P1437).P1426~1427).).但是,我们还必须学会
城乡兼顾,把领导城市的工作与领导乡村的工作同时做好,决不能顾此失彼.毛
泽东不仅指明了党的工作重心将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也突出强调了党在
面对和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工业与农业关系上必须遵循的"城乡兼
顾""工作重心在城市"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第三,首次把经济建设确立为党的中心任务.
我们党长期处在艰难险峻的战争环境,不能不把革命战争放在首位.西柏
坡时期,毛泽东从大转折的视角出发,更加深切地关注和思考解放战争与经济
建设的关系,首次把经济建设确立为党的中心任务.毛泽东深刻指出,我们处理
好解放大城市与接管大城市的关系,从城市解放的时候,就要确立起城市生产
这个中心任务.必须把城市经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迅速地恢复因战争破坏的
工矿企业的生产,保证工人能够就业,保证工人有饭吃.他告诫全党,"务需避免
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3](P1437).P1427).~1428).他要求城市中的党政群
团、文化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以及对敌工作等都要围绕发展城市经济和大力
恢复生产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在当时战争尚未结束,工作千头万
绪的情况下,毛泽东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位置,表明毛泽东对生
产力作用的深刻认知.毛泽东熟知经济建设之于工业化道路、之于整个革命事
业举足轻重的位置,强调发展生产是做好其它工作的根本.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观点.
在对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对民主革命依靠的对象和革命的动
力做出过恰切的分析.西柏坡时期,随着党的工作环境的重大变化,工作重心的
重大转变,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党内一些人出现了糊涂思想.七届二中全会上,毛
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今后的城市工作中,我们应该依靠谁呢?
有人认为依靠贫民群众,更有的甚至认为依靠资产阶级,这是一种糊涂的
观念.他要求党和军队进城以后,要把工人阶级作为主要依靠力量,把其他劳动
群众作为团结力量,而知识分子、愿意和我们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
代表人物,则是我们积极争取的对象.只有认清革命动力问题,才能正确解决中
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民主革命是这样,城市工作、经济建设工作也是这样.
毛泽东在对工人阶级、劳动群众以及知识分子等阶级和阶层关系深入考察后 ,
明确提出了在城市斗争和经济建设中谁是依靠对象,谁是团结或争取对象,谁
是联合对象的问题,也即明确了城市工作、经济建设以及走工业化道路的动力
问题.
第五,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生产发展对于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巩固新生
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西柏坡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落下帷幕之时,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
向城市转变,向经济建设转变,向发展生产转变,这是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巩固新
生政权的需要.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全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
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3]
(P1437).P1427).)反之,如果我们不能确立起以城市经济、生产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不从
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不很好地学会抓经济、抓生产建设,不能组织起工人很
快将战争创伤治理,使企业、工厂迅速开工,实现工人就业,改善工人和市民的
生活状况,我们就不可能巩固住我们用血肉换来的革命胜利成果,我们就会失
掉民心,被工人阶级、被人民群众孤立,我们的新生政权就不能巩固.毛泽东在
强调革命胜利后抓紧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重要性时,还特别重视所有制问题,
认为它是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必须处理好单有国营
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以及个体经济所有制的关系.他认为这种所有制经济关系处
理不好,不仅会动摇无产阶级领导权在国家政权中的巩固地位,而且会影响到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主义伟大国家迈进.[3](P1437).P1432)毛泽东在报告中
不厌其烦反复叮嘱与告诫,其核心是强调经济建设和生产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关系到新生政权的巩固,关系到革命胜利成果的巩固.从巩固政权巩固革命胜
利成果的高度上来认识经济建设和生产事业,一方面反映出毛泽东在巨大的胜
利面前所保持的清醒的头脑、应有的理性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也反映出
毛泽东绸缪未来,对革命和建设本质的深刻认知.
二、国情维度: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发展趋势的阐述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完全地""恰当地"结合,是毛泽东对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张.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反复强调:"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
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4](P1437).P633)国情问题也是毛泽
东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从国情也即社会性质分析出发,对
大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内部关系进行了科学考察和细致分析 ,提出
了掌握经济命脉、把握经济规律、协调各类关系、制定相关政策等一系列思
想、观点、原则和方法,为建国前后的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
思想基础.
第一,提出国情问题是我们党一切问题基本出发点的思想.
对旧中国的国情问题,毛泽东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始
到新中国建立,一直致力于中国国情研究.他在中国共产党尚处幼年时期,就敏
锐地看到中国的国情与十月革命胜利的苏联国情存在重大差别.由于遭受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制度的长期压榨,旧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经济
上,当时的现代性经济和农业手工业经济分别占到了不足 10%与 91%的比重.
旧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更是占全国的 90%以上.所以中国革命的
中心在乡村,主要依靠对象就是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工人阶级虽然是领导阶
级,但它在中国是少数,必须团结广大的农民阶级,才能夺取全国的革命胜利.这
样的国情,也就构成了"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3](P1437).P1430).毛泽东认为,在革命即将胜利之时,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国情,我们必须从这一国情出发来思考问题,我们党在
战略、策略和政策上的制定都不能离开基本国情要求.他特别严肃地批评党内
一些人在经济政策上存在的理论原则上的"糊涂思想",这些人不能正确把握工
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工作中顾此失彼,不能实现统筹兼顾,相得益彰,更不能实现
工业引领农业的发展要求.这不仅表明国情问题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中所占有的
重要地位,也从本质上揭示了国情问题是我们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和基础.
第二,提出现代性工业经济转化为国民经济命脉的思想.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对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约 10%左右"的现代
性经济进行了对比性的考察分析,认为现代性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进步性经济.但是,近现代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民经
济中仅占 10%的现代性经济主要集中在殖民统治者和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手中.
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人民共和国应当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这些资本划归无产阶
级领导的国家所有,使这些现代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牢牢控制在国家手
中.同时,通过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性质,使国营经济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
为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第三,提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化和集体化发展的思想.
对于占国民经济"大约 90%左右"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毛泽东剖析了
它们的落后性、分散性和个体性,指出它们的基本形态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
别的",还"停留在古代".但是,我们党在新老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使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在发展趋势上,具有了或者即将具有逐步地
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因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此文档共7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1 / 3 7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