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培训真题库
我的
军队文职考试一本通

年青时期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2020-01-27 17:01
一、将麾卒舞,智仁勇勤 近代中国,之所以屡受打击于列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力恭 ( )弱,武风不振”②,民众缺乏尚武精神,军人不重武德修养。对此,毛泽东 写道:“文弱者多,国用不振,吾国是也,坐此而不能与外竞。夫兵者,国之 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文 弱,则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 年国受巨创者以此”③。在毛泽东看来,国民不尚武,文弱者多,就无法抵抗 侵略者的入侵。军人是国家和人民的保卫者,只有具备军人美德--即武德的 “强悍有力者”和“多受教育者”,才能胜任其卫国保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可是,近代中国的军人却缺乏武德,“既甚文弱”,又多“无赖鲜识之徒”,使其同 侵略者作战,还没等双方交火,就先自逃跑了。 “历年国受巨创”,任人宰割和瓜分,其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毛泽东认为: “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④,造就“将麾则卒舞”⑤,具有智、仁、勇、勤 之武德的现代军人。 所谓智,也叫智慧,是军人克敌制胜的技能、才学、谋 略等智力因素的一个总称。毛泽东所说的“兵之为谋略”⑥,“兵者,……尤非 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⑦,“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⑧,等等,都是 讲的军人应当有智,才能在战斗中以智取胜。作为军人,也只有智高一等, 谋胜一筹,才能审时度势,稳操胜券。毛泽东认为:“天地间无往而非兵也, 无兵而非道也”⑨,只要你智谋高超,懂得其中的奥妙,能够灵活运用,就可 以造成遍地皆兵,由你去导演各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威武雄壮的军事活 剧。所以,毛泽东说:“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 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在毛泽东看来,即便象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和大 军事家曹操、孙权和诸葛亮,也不过互为对手而已。只有“无对手”,即战无不 胜,所向无敌,才是军人智慧的最高境界。 所谓仁,也叫仁德,是军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卫国保民,“杀身亡家而 不悔”的崇高品德。毛泽东写道:“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 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爱其天下万世之 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天下 生者,仁人为之除其痛苦,图其安全也。)”在毛泽东看来,军人献身国防, 效命疆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国家和人民“除其痛苦,图其安全”,并不是 因为他们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是因为他们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至 爱忠诚,甘愿舍己为人,舍小家保大家,以自己的“身家虽死”,换来“天下万世 固生”的崇高品德。作为军人,只有具备了这种崇高的品德,才配享有志士仁 人的美誉。 所谓勇,也叫勇敢或武勇,是军人不怕艰难险阻、勇猛顽强、敢于战胜 任何强敌的英雄气概和必备之美德。对此,毛泽东说道:“武勇之目,若猛烈, 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 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耐久而已”.两军对阵,往往是战争双方军人之间的生死较量。因而狭路相逢, 勇者胜。军人如果缺乏勇敢,就会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就会“驱之临战, 不待交而先溃”.所以,毛泽东认为:“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 其任”.最勇敢的军人,应当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的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象“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 所谓勤,也叫勤奋或奋斗,是军人长其智、蓄其德、增其勇的基本途径 和手段。毛泽东说:“人而懒惰,……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 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对 于军人来说,就更是这样了。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因此,军 人只有坚持勤奋努力和艰苦奋斗,才能积微成着,使自己学积而博,德积而 厚,勇积而显,从而变得更加高尚、明智和勇敢起来。而要勤奋,就必须从 小事做起,注意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因此,精细也是勤奋的表现。毛泽东 说:“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某军之将,不察于 蹬,亡身及军,以至危国,可不惧哉!”可见,勤奋对于军人来说,也是和智、 仁、勇同样重要的一种安身立命的美德。 毛泽东不仅主张民众尚武,军人要有武德,而且还十分注意从智、仁、 勇、勤这几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武德修养。他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崇拜中外 历史上那些既是英雄,又是开国元勋的英雄豪杰,并且奉为楷模。 “就良图,立远志”;勤奋学习,“惟通识之是求”,“搜罗万有,以博其胸”; “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坚持进行冷水浴、游泳、爬山、野营、长 跑等“动以卫国”以培养自己的胆识和勇敢精神。尽管毛泽东没读过军事学校 , 但却通过勤奋努力和刻苦锻炼,使他具备了优秀军事人材所特有的智谋、仁 德和胆识。他在 1917 年 11 月 20 日前后,曾组织 200 多名手持木枪的学生 志愿军和少数几个手持真枪的警察一道,借着暮色的掩护,虚张声势,在一 阵枪声和爆竹声之后,智缴了部分路过校外的部分北洋军阀败兵的枪支。从 而初步显露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勇敢。事后,全校师生无不称奇,都说毛泽东 “一身都是胆”.他还在 1916 年和 1919 年分别预见到了 20 年后爆发的中日战 争和德法战争 25,充分显示出他具有高超的谋略智慧。 二、反抗强权,以战图存 中华民族素有爱好和平,渴望太平盛世和长治久安的传统。古代兵家也 大都反对进行掠取域外之利、到处树敌的侵略战争。即使进行作战,也总是 把通过和平手段赢得战争看作是胜战的最高境界。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的 这一优良传统,也同样爱好和平。 他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的《讲堂录》中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毛泽东 写的这段话虽然出自《孙子兵法》,但却表明他是赞成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 端和战争的。 第一,强权者之所以逞强,就是因为他是凭借武力,以战逞强的。毛泽 东写道:贵族资本家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本钱,“第一是知识,第二是 金钱,第三是武力。……贵族资本家有了知识和金钱,他们便设军营练兵, 设工厂造枪,借着外侮的招牌,便几十师团几百联队的招募起来。甚者更仿 照抽丁的办法,发明什么征兵制度.于是强壮的儿子当了兵,遇着问题,就抬 出机关枪,去打他们懦弱的老子。我们且看去年南军在湖南败退时,不打死 了他们自己多少的老子吗?”由此可见,不论是来自国外的强权,还是来自 国内的强权,都是同武力和战争分不开的。以战逞强的战争,具有明显的侵 略和压迫性质,因而是非正义的。对于非正义的战争,人们感到怕是无济于 事的,唯有战而胜之,才能保国保家,救亡图存。 第二,强权者之间穷兵黩武,不论谁战胜谁,都只会酿出新的更大规模 的战争。因为这种战争不过是“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 相矛盾,而且毫无效力。欧洲的同盟协约战争,我国的南北战争,都是这一 类”.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强权者之间的战争,也就是国际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战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在国际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德国的 穷兵黩武”和“滥用强权”,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结果,协约国战胜了 同盟国。德国战败,只是引起了国际强权格局的变动。对此,毛泽东说:“一 千九百一十九年以前,世界最高的强权在德国。一千九百一十九年以后,世 界最高的强权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德国虽然忍受屈辱,接受了凡尔赛和约,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也从此埋下了祸根。可是,那“无知的克勒满沙老头子, 还抱着那灰黄色的厚册,以为签了字在上面,就可当做阿尔卑斯山一样的稳 固。可怜的很呵!”毛泽东还进一步提醒法国人说:“包管十年二十年后,你 们法国人,又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愿你们记取此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法国很快就被德国所占领,着实让法国人大大头痛了一番。这表明毛泽东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比当时法国的那些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认识更为深刻,也 更有先见之明。在国内各派军阀之间所进行战争,同样也是一种穷兵黩武、 狗咬狗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无非是新军阀取代旧军阀,人民普遍遭殃,军 阀统治照旧,内战永无休止。所以,毛泽东说:“南北战争结果,官僚,武人, 政客,是害我们,毒我们,削我们,越发得了铁证。”他还不无讽刺地说: “陆荣廷的子弹,永世打不倒曹汝霖等一班奸人。”总之,不论是国际强权者 之间的战争,还是国内强权者之间的战争,都是强权者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 界,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穷兵黩武式的战争,因而也是非正义的战 争。对于这种相互争夺强权的非正义战争,人们同样应当坚决加以反对。最 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俄国人的榜样,趁强权者陷入战争泥潭,自顾不暇 的时候,发动阶级战争,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毛泽东说:“一千九百一 十九年以后设有战争,就是阶级战争。阶级战争的结果,就是东欧诸国主义 的成功,即是社会党人的成功。”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阶级战争,指的就是无 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军阀和资产阶级残暴统治的人民 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种战争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 众的最后胜利和各种强权者的彻底失败。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战争彻底 消灭一切战争。 第三,反抗强权,也必须依靠武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那里有强权和 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和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到了近世,强权者,贵族, 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因之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会社 (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乎起了改革,起了反抗。”在反抗国际的强权方 面,毛泽东说:“国际的强权,迫上了我们的眉睫,就是日本。”面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强权,毛泽东在 1916 年就明确地指出:不管日本政府如何更迭, “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 里而屈于三岛,民族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 马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 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 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在毛泽东看来,既然日本帝国主义灭 亡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那么它就迟早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因此,中华 民族也就只有通过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同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才能救亡 图存,保国家,保子孙。为此,毛泽东还特地提醒国人,应当“磨励以待日 本”,提前做好抵抗日本入侵的各项准备。在反抗国内的强权方面,由于受无 政府主义的影响,毛泽东曾一度主张“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 革命 --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 无血革命.不至张起大扰乱, 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但是,仅仅过了 20 多天,毛泽东就改变了 这一看法,转而主张“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主张暴力革命, 由此可见,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后的两三个月以内,通过五四运动的锻炼,迅 速地从无血革命转而倾向暴力革命了。 三、兵不扰民,得人得天 近代中国,各派军阀之间连年混战,民众饱受战祸兵灾之苦,因而无不 怨声载道。湖南更是首当其冲,“南北军兴,湘为斗场”,湖南民众屡受军阀乱 兵烧杀抢掠,更是苦不堪言。对此,毛泽东常常耳闻目睹。他描写道:“七里 铺、姜车一带,有所谓护国军二股:一苏鸣鹄部,约千二百人;一赵某所部, 数略同。联手成群,猬居饭店,吃饭不偿值,无不怨之。”“桂军叛之,…… 劫其饷械,连同省中所掠,捆载而归,报纸所称文明军队,班师凯旋者也。 即如弟校,寸草皆为拾去”.毛泽东对此深恶痛绝,因而特别推崇“行军以不扰 民为本”,主张军队应当以民为本来处理军民关系。 第一,民为国之本。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民众的重要 。 毛泽东说:“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命何理也。能顺乎理,即不 违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在毛泽东看来,神秘 的天命是不存在的。人心就是天命,民意就是天理。天之所见,来自于民。 因此,能够顺人心,得民意,也就是合天理,中天意;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 持,也就得到了上天的庇护和保佑。如此而不获得成功者,是从来没有过的。 民众即天命,人民是上帝。军队要想打胜仗,同样也必须感动人民这个上帝, 获得民众这一天命的支持。如果军队扰民害民,就会失去人心和民意,并遭 到民众的憎恨和反对。这样的军队,由于其得罪了民众这个上帝,也就没有 不因此而受到惩罚和被消灭的。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本来极为重要,但是 它同民众这个根本比起来,却又不能不退居次一等的地位。所以,毛泽东说 : “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 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 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 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 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 幸福者乎?”在毛泽东看来,军事作为“枝节”也不可少,但它却离不开民众这 个本源。因为真理就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以民众心目中的真理为号召,才 能真正把民心和民力动员和组织起来,从而使天下之事可为,国家富强可致, 军事也才能枝繁叶茂。毛泽东之所以说:“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军阀不 要怕”,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第二,兵民本是一家人。由于统治阶级实行征兵制度,采用抽丁的办法, 强征民众当兵,所以,兵士不过是穿上军装的民众。对此,毛泽东说:“军营 里的兵士,就是他们的儿子,或是他们的哥哥,或是他们的丈夫。当拿着机 关枪对着他们射击的时候,他们便大声的唤。这一片唤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年青时期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第 1 页年青时期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第 2 页

下载提示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最近更新

热门排行